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调查是为了降低奶牛淘汰率和合理进行淘汰,分析奶牛淘汰原因及其规律,以便为进一步改善牛场饲养管理提供参考。通过临床诊断和屠宰场临床病理解剖学的方法对西部牧业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奶牛场的249头已淘汰奶牛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奶牛繁殖疾病是造成奶牛淘汰的首要原因,淘汰胎次集中分布13胎次。繁殖疾病,占总淘汰的52.8%,明显高于其他原因。淘汰奶牛子宫疾病主要是子宫内膜炎,占子宫问题中的58.06%。说明对于奶牛子宫内膜炎的防治是减少因繁殖问题奶牛淘汰数量的关键。研究结果表明奶牛场应加强繁殖管理,饲喂合理平衡日粮,尤其调整围产期日粮结构,注重产犊管理,对产后奶牛繁殖机能进行定期检查和监控,减少子宫炎的发病率。本研究为新疆地区牛场的繁殖管理和饲养管理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依据。对荷斯坦奶牛不同直径卵泡和囊肿卵泡内部分代谢产物含量的比较,了解奶牛卵泡囊肿和不同直径卵泡离子浓度的变化,按不同大小卵泡分离卵泡液。结果表明:直径F≤0.5cm的卵泡液中的铜离子浓度和直径1.0cm≤F<1.5cm的卵泡液中的铜离子浓度差异显著(P<0.05),和直径1.5cm≤F<2.0cm的卵泡液中的浓度差异亦显著(P<0.05),其余的不同直径大小的卵泡液的铜离子浓度相互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直径F<0.5cm、0.5cm≤F<1.0cm、1.0cm≤F<1.5cm、1.5cm≤F<2.0cm、F≥2.0cm的卵泡液任意两组相比较,钙离子和锌离子的浓度都不显著(P>0.05),卵泡直径F≥2.5cm的卵泡囊肿奶牛:Ca2+的平均浓度是1.77 mmol/L,与其它组比较Ca2+的浓度明显降低;Cu2+的平均浓度是167.20μmol/L,Cu2+的浓度大于卵泡直径F<0.5cm和1.5cm≤F<2.0cm的Cu2+浓度,小于直径0.5cm≤F<1.cm和1.0cm≤F<1.5cm的Cu2+的浓度;Zn2+的平均浓度是46.73μmol/L,与其它组比较Zn2+的浓度明显升高。实验结果表明钙、铜、锌等矿物质的含量与卵泡直径和奶牛卵泡囊肿有关。为了从病理组织学角度观察奶牛主要卵巢疾病卵巢组织的变化规律,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应用直肠检查,B超诊断,现场观察等初步确定淘汰奶牛,并到屠宰场采样,实验室对其进行组织学观察,采集HE染色,制作切片,其中卵巢静止12例、卵巢囊肿7例、持久黄体4例、排卵延迟8例。结果表明:牛卵泡囊肿和黄体囊肿时,卵巢细胞开始退化,且有细胞破裂、脱落;持久黄体时卵巢结构受损;排卵延迟时,异常卵泡卵母细胞核固缩、胞膜严重皱缩、胞浆呈强嗜酸性或胞浆内空泡面积大于50%。结论:在卵巢机能减退,主要是卵巢静止病理组织学观察方面;囊状卵泡会使相邻卵泡闭锁固缩;持久黄体时黄体已丧失功能;排卵延迟伴随颗粒细胞排列紊乱、与卵母细胞或卵泡周围基膜分离。上述观察可以为主要卵巢疾病的诊断防治疾病提供借鉴。奶牛中因繁殖疾病问题淘汰占一定比例,而繁殖疾病是影响奶牛生产性能的主要疾病之一。屡配不孕是繁殖疾病当中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对西部牧业各牛场的生产资料进行汇总调查,根据奶牛场的奶牛的病史、发病和治疗记录、配种记录、以及奶牛的产奶量记录资料,其中筛选出生产中多次进行配种未孕的屡配不孕牛,综合判断奶牛在合适的时间淘汰很有必要,这为奶牛是否继续在群饲养、部分奶牛是否育肥、及时确定哪些奶牛需要淘汰屠宰提供科学依据。调查分别选择新疆西部牧业股份有限公司三个规模化奶牛场2016年1月-2017年5月期间繁殖配种数据进行统计,总计对4557头成母牛和1285头青年牛进行了不孕症及围产期疾病发病情况和繁殖管理现状调查。屡配不孕的发病率是17.53%(1024/5842)。3次未能配孕的奶牛数占所有屡配不孕牛的41.50%,3次以上占58.5%。3次未能配孕成功的奶牛占总牛头数的4.9%,3次以上未能配孕的奶牛占总牛头数的7.71%。结果表明各个配次组之间发病率差异均极显著(P<0.01)。秋季屡配不孕发生率最高,主要是经产牛发病率高,屡配不孕中主要是子宫内膜炎导致比例是76.76%。产犊到最后一次的配种间隔时间的分布结果是200d以上比例为44.04%,屡配不孕导致配种次数增多,显著延长了空怀时间,导致产犊间隔延长,屡配不孕是规模化奶牛场常见的疾病,也是淘汰奶牛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