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氧化物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在其在储能材料、储氢材料、超导、阻燃材料以及异相催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五氧化二钒,三氧化钼和二氧化锡等氧化物成为当今纳米材料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采用常用的化学合成法如水热法,溶胶-凝胶法,低温煅烧以及水浴法合成了 V2O5纳米带,TiO2掺杂V2O5纳米带,MoO3纳米带以及石墨烯负载二氧化锡等纳米材料。通过研究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介质、掺杂量等实验参数对产物结构和形貌的影响,讨论了纳米材料的生长机理,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以V2O5粉末和H2O2的反应物为前躯体,通过180℃水热反应制备出正交晶系V2O5纳米带,产物为形貌均一的纳米带,长度为几十微米左右,宽度为30-80 nm,厚度为30 nm左右且带的表面很光滑。以水热法合成的正交晶系V2O5纳米带和钛酸四丁酯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V2O5/TiO2纳米复合材料,研究钛的掺杂量以及煅烧温度对产物的影响,实验表明,煅烧温度并不破坏产物的带状结构,300℃时二氧化钛仍然是无定形结构;400 ℃时,纳米带表面附着着一层均匀的二氧化钛粒子;500 ℃时,二氧化钛颗粒的直径明显增大;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与钛的掺杂量为5%和20%的相比,钛的掺杂量为10%时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最佳。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二氧化钛的掺杂量为10%,400℃ 煅烧1 h得到的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最佳。(2)以Mo粉和H2O2为原料,不添加表面活性剂和模板,通过简单的水浴反应,合成了 MoO3单晶纳米带,带的宽度约为80-100 nm,厚度约为20 nm左右,长度为几十微米。反应时间实验证明,MoO3单晶纳米带是由MoO3·H2O纳米带随着反应时间不断脱水转换而来的。将反应介质更换为乙醇时,得到的仍然是MoO3单晶纳米带,其形成过程不要同于水中的形成过程。酸性环境下,不同的酸根对纳米带的影响,氯离子存在时,得到的是几十微米的带,硝酸根离子存在时,带的长度降为几微米。120 ℃水热反应24 h得到的产物为定向排列的纳米带,由同一顶点向外发散呈辐射状;180 ℃水热反应24 h时,我们得到的是单根纳米带,长度为5-10 μm,宽度在100-200 nm之间。(3)采用Hummers法常温下制备氧化石墨,以肼为还原剂化学还原制备石墨烯,二氧化锡原位吸附在石墨烯的表面。通过合成氧化石墨和二氧化锡不同质量比的纳米复合材料,得知当两者的比例为8:1时二氧化锡均匀的分布在石墨烯的表面,二氧化锡纳米粒的直径很小只有4-8 nm。石墨烯负载二氧化锡纳米粒子有效避免了石墨烯的堆叠程度的同时提高了嵌锂容量。为了更好的包覆二氧化锡,我们在复合材料的周围又附着了一层聚苯胺,通过紫外和红外光谱图可以很好的证明石墨烯依然是层状结构而聚苯胺也很好的附着在其表面形成三明治层状结构,这种结构有助于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