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的年际变化通常是指气象要素月或年的平均值在不同年份间的变化。而年代际变化所指的是10年至100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年代际变化是年际变化的重要背景,对年际尺度的气候变化现象产生重要的调制和影响,同是也会影响更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尺度。同样,年际变化扰动也会影响到气候年代际的变化。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认知的提高,年代际气候变率的研究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广泛发展成为了一个新兴的课题。本文利用1960-2010年全国541个观测站的逐月气温资料,使用相关分析、滤波、小波分析、EOF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全国及七个气候区气温的年际-年代际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国家气候中心参与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BCC_CSM1.1模式的模拟结果与观测气温进行对比分析,检验模式的模拟性能。另外,参照CMIP5对年代际试验的误差订正方法,对模式的年代际试验结果进行了误差订正并初步给出了经过误差订正后的未来我国气温变化的预测结果。分析结果表明:(1)1960-2010年,我国年平均、冬季平均、夏季平均气温都有明显上升趋势(0.01信度),气温变化速率分别为0.27℃/10a、0.43℃/10a和0.16℃/10a。冬季增温幅度最大,夏季增温幅度小于年平均和冬季平均。七个气候区年平均和冬、夏季平均气温变化均存在明显的以长江为界的南北差异,其中东北、华北和西北气温增幅较大,而长江中下游、华南和西南地区气温增幅较小。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变化速率与北方地区较为类似,增温也较显著。其中,备受关注的西南降温区,自90年代以来也开始大幅增温。而近50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平均气温在2000以前以小幅降温为主,2000年之后开始缓慢上升,气温在近50年变化幅度较小。(2)我国及各气候区除青藏高原外,在1960-2010年间年平均气温普遍存在准3年的周期振荡,特别是北方地区这种特征更加稳定和显著。近50年冬季平均气温周期信号比年平均气温更为显著,普遍存在准3年周期振荡;特别是西南地区、华南地区年平均气温周期振荡不显著,但冬季平均气温存在稳定的准3年振荡。近50年我国夏季气温2000年之前普遍存在3年的周期振荡,但没有年和冬季的显著。2000年之后全国、东北、华北、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区夏季气温仃向准6年转变的特征。(3)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历史试验和年代际试验都模拟出了与观测较为一致的增暖趋势,两种试验结果得到的我国10年平均气温均低于观测值。在年际时间尺度上,模式的高预报技巧区在西北地区西南部、东部,西南地区北部,而在东北、内蒙古和海南地区效果最差。两种时间尺度上,历史试验都比年代际试验更接近于观测。(4)空间分布上,模式对我国东部的模拟要好于西部,误差最小的区域(2℃以内)在我国内蒙古地区东北部、东北地区东南部以及东南沿海一带,而误差最大的区域出现在西藏和新疆交界处以及西南地区(大于8℃)。(5)误差订正对我国10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模拟上没有明显的改进,但在逐年气温变化趋势上有较大改进,大幅度减小了模式的系统误差(订正后偏差在0.5℃以内)。(6)相对于观测资料得到的1960-2010年0.27℃/10a的增温速率,误差订正后的模式结果预测我国2001-2030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更加明显,变化速率达到0.41℃/10a。其中,模式预测的我国年平均气温在2000-2010年增速较缓,波动幅度较小;从2011年开始增暖速度开始加快,波动幅度也较前10年变化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