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梁启超提倡“新史学”以来,民国时期的史学著作突破了传统史学的指导思想与编纂体例,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史学著作。一些历史学家为了向普通民众普及历史知识,使用通俗语言,撰写了历史普及读物,为历史学在民间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长期以来,大多史学史著作未将历史普及读物纳入研究范围,这与历史普及读物的巨大社会价值不相符。因此,有必要从普及传播历史知识的角度,研究史学著作的社会价值。民国时期历史普及读物接续了明清史学大众化的传统,开启了建国后的史学通俗化的潮流。通过研究民国历史普及问题,既可以推动历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科学定位,又可为当前历史知识社会化提供一种思路,为历史学的长远健康发展服务。民国时期历史普及读物是指1912-1949年间由历史学家撰写、写给普通民众、发行量大、影响传播广泛的历史著作。这类著作有普及性强、科学严谨、体例新颖、白话文写作、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等特点。民国时期的历史普及读物是“新史学”发展的产物,这类著作的写作既与新文化运动有关,又与民国时期的现代出版业密切相连。本论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进行叙述,共有六部分:“民国时期历史普及读物研究引论”(绪论)、“民国时期历史普及读物产生的背景”(第一章)、“民国时期历史普及读物文本研究”(第二章)、“民国时期历史普及读物的写作特点”(第三章)、“民国时期历史普及思想研究”(第四章)、“研究历史普及读物的现实意义”(第五章)。论文采用点面结合,即个案与整体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研究民国时期的《三国史话》、《大丈夫》、《二千年间》、《秦始皇帝》、《明太祖》等经典历史普及读物,归纳出其般规律,进一步来指导当代历史普及读物的写作实践。历史普及读物长期被学术界忽视,而受百姓热捧的原因在于两者对历史著作的目的和写作原则的分歧,分歧的根源在于对历史学功用的不同认识。学术界将历史学的功用论定位为经世致用,读者则是休闲娱乐。学术界认为历史学著作必须“求真”,百姓则认为历史学著作“有趣”。事实上,通俗性和生动性可以兼具。学习民国时期历史普及读物的优长,写作新的历史普及读物正是解决这种分歧的最好办法。目前,经典的历史普及读物仍然较为匮乏,要想促进其更好发展,需要政府、学术界、读者、出版界的广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