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脉冲场凝胶电泳是1984年由Schwartz和Canter发明的,后经一系列的发展,最终成为了现在分子生物学中的一项关键技术。脉冲场凝胶电泳在细菌的研究中已普遍应用,特别是在疾病的爆发流行中,已显示出其强大的应用价值。它不但可以单独用于追踪传染源,而且可以辅助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为其提供菌群之间相互关系的证据,现已成为疾病爆发中追踪溯源必不可少的工具。最近,研究发现巴尔通体的各个种与所致疾病有很强的相关性,即不同种可以导致不同的疾病,而各种内不同基因型菌株所致疾病是否有特异性,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相关的研究。此外,对于巴尔通体在不同宿主动物中的感染情况,国外多为简单的阳性率的报道,不能准确的反映各宿主动物感染各种巴尔通体的真实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急需一种分型能力强、简便、可靠、可以分辨种间种内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以用于巴尔通体疾病的预防控制。本研究通过对菌株浓度的选择,限制性内切酶的选择,参数的优化,传代比较实验四个实验过程,建立了巴尔通体的PFGE方法。其参数分别为:菌液浓度≥4.5(比浊仪读数),限制性内切酶首选Smal,电泳参数为参数三(EP-C)。此外,我们在巴尔通体的传代比较实验中发现,汉赛巴尔通体经两次传代有20%的概率发生同条带的丢失,而伊利莎白巴尔通体未发现变异。随后,我们通过Bionumerics数据库软件对52株巴尔通体进行了聚类分析(这些菌株分别来自于山东,北京,河南地区),发现PFGE可以用于巴尔通体的种间鉴别诊断。此外,通过对巴尔通体宿主猫和犬的流行病学分析,发现猫与犬感染的巴尔通体DNA分型差别大,相似度低于60%,推测可能为巴尔通体的不同种。最后,我们通过对部分实验菌株进行gltA基因扩增,测序,并对其进行同源性分析和进化树分析,发现分离自犬和猫的巴尔通体各自聚为一类,且彼此分离没有交叉。此外,通过NCBI的BLAST比对,所测的来自于猫的实验菌株全部为汉赛巴尔通体,而来自于犬的实验菌株全为文氏巴尔通体伯格霍夫亚种(B.vinsonii subsp.berhoffii)。所有这些结果与PFGE分类结果一致。综上所述,通过本研究我们建立了巴尔通体的PFGE方法,通过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发现PFGE可以用于巴尔通体的种间分类,且宿主猫,犬中感染的巴尔通体是不同种的巴尔通体。此外三地区宿主猫中,感染的巴尔通体(除M9HN)均为汉赛巴尔通体,且三地区的菌株的优势DNA型均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