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麦是我国第四大谷类作物,也是遗传学研究广泛应用的模式植物之一。社会进步和大麦产业发展对大麦品种的要求越来越高,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抗性更强、适应性更广已成为持续的育种目标。利用分子作图技术对其重要农艺性状进行QTL定位,对其重要酶的同工酶进行遗传分析将有助于育种目标的实现。
本研究以新矮源“华矮11”与中秆品种华大麦6号的杂交的DH群体为作图群体,考察了其主要农艺性状,对其株高、穗长、千粒重、穗粒数等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利用SSR标记对DH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采用Kosambi函数转换遗传距离和MapMaker/EXP3.0软件进行误差检验,构建SSR标记连锁遗传图谱,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对双亲酶带表现有差异的过氧化物酶、酯酶、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不同分子量酶带的遗传规律。主要结果如下:
1.利用SSR标记对DH群体进行了基因型分析,构建了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连锁群数目和大麦染色体数目相等,图谱全长328.6cM,标记间平均图距5.2cM,标记间最小图距0.3cM,最大图距28.6cM。每个连锁群上的标记数在6-12个之间。
2.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与其他11个农艺性状都达到了极显著相关;除主穗小穗数和分蘖数外,株高、茎节长与其他性状之间表现正相关,且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3.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各性状进行QTL定位。各个性状定位的QTL数目在2-8个之间,单个QTL的贡献率在4.02%-54.88%之间。有效穗、主穗长、茎节长、分蘖数、单株粒重均受一主效QTL控制。
4.过氧化物酶同工酶Rf4(0.19)、酯酶同工酶Rf3(0.34)、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Rf4(0.18)在DH群体中没有差异。过氧化物酶同工酶Rf2(0.14)、酯酶同工酶Rf2(0.25)、Rf4(0.51)和Rf5(0.54)、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Rf6(0.55)在DH群体中出现1:1分离,符合孟德尔-对基因遗传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