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论文以对“精英科学家”这一命题的理解为基点,以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为理论基础,以24位日本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作为案例,在对获奖者群体特征进行描述的同时,详细考察获奖者的教育经历和学术成长历程,对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代表的日本精英科学家的学术成长历程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归纳。本篇论文共由五章组成,除第一章导论和第五章结论之外,主体集中在二三四章,第二章是对24位诺奖获奖者的社会出身进行描述性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对“精英科学家”这一命题的理解为基点,以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为理论基础,以24位日本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作为案例,在对获奖者群体特征进行描述的同时,详细考察获奖者的教育经历和学术成长历程,对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代表的日本精英科学家的学术成长历程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归纳。本篇论文共由五章组成,除第一章导论和第五章结论之外,主体集中在二三四章,第二章是对24位诺奖获奖者的社会出身进行描述性统计,主要包括:性别结构、年龄结构(获奖年龄、成果产出年龄)、学术产出类型、受教育情况(毕业学校、最高学历、海外经历)、任职场所及变动等方面,研究发现: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最有可能的“自画像”是:男性,65岁左右,持有博士学位,出身于名校,任职于名校,多聚集在日本国立研究型大学或企业中的研究所,存在三到四次的职位变动,学术上保持着较为活跃的国际交流、大多是研究室的学术带头人。第三章是从教育角度,全面分析获奖者的教育经历,包括家庭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海外经历阶段,研究发现:良好的社会出生有利于获奖者进行早期的社会积累;少年时代的“自然教育”培养了获奖者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与兴趣;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影响使获奖者能进行较早的立志和职业选择;高等教育本科阶段的教养教育培养获奖者广博的知识基础和跨学科背景,研究生阶段,尤其是博士教育是获奖者从受教育者向科研工作者转变的关键时期,获奖者多以学术为志业,培养实践了较强的“课题探索能力”。第四章是对获奖者的学术成长进行分析。首先动态考察24位获奖者的研究经历,进一步详细归纳总结每一位获奖者获奖成果取得时所受的主客观因素。研究发现日本精英科学家学术成长过程中,所受的宏观层面客观因素有:日本的科技政策的影响、科研经费投入、科研定位战略以及产学官合作研究制度等方面;精英科学家更多的是受到微观层面主观因素的影响,主要有:讲座制营造的学术自由氛围;科学传统与师徒谱系;代表“科学自由乐园”的研究室;重要他人的影响以及科学家的个人素质等方面,获奖者的成功是社会选择和自我选择的成果。本研究既有对获奖者群体特征进行定量描述,体现系统性和整体性,又有对获奖者的研究经历进行动态的考察,体现历史性和过程性,分析他们的整个学术成长的过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使得对他们的成长过程及其特征的理解更为丰富更为立体。总之,通过对日本诺贝尔科学家教育经历与学术训练的分析,可以考察出日本获得者的群体研究以及教育经历与学术训练对精英科学家成长历程的影响,对我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有所启示。
其他文献
亚热带地区森林面积广,环境条件复杂,种类丰富。近年来,我国亚热带气候变化剧烈,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树木年轮分布广泛、分辨率高,是研究树木生长-气候变化的理想材料。相比于传统宽度指标,树轮木质部解剖特征能为宏观方向的“树轮-气候”关系提供微观机理解释。本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大山冲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地点,按照不同的树种区分方式(不同材性、针叶/阔叶、常绿/落叶)选取12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业对具有较高学历水平的专业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作为输出专业型人才的主要渠道——“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也愈发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在培养过程中,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为对口行业的需求,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作为其主要培养目标,因此,调查和研究全日制专业硕士职业能力的培养状况,有助于了解现实和发现问题,有助于为专业硕士的培养增量提质。本研究选
软件代码系统已成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和主导型媒介,媒体-城市演进至最新形态——可编程城市。本文以媒介为视角,以三个层面——使用层、软件层、基础设施层为框架,描绘了可编程城市的基本涵义。在此基础上,立足二维码、疫情社区沟通等当前典型的中国本土化数字技术实践,围绕权力与权利的重大议题,探讨软件代码系统如何全方位地改变了人类及其生存方式,打破了人的既有尺度,创造了新型的媒介文明。打破人的尺度,意味着重新认识
金属纳米簇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合成方式多样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研究领域中,如生物成像、蛋白质检测、金属离子检测等。目前,金属纳米簇主要以大分子聚合物、巯基化合物、蛋白质、微生物细胞、DNA等为模板来合成,其中DNA由于其特有的分子识别、自组装性能以及优良的纳米尺寸效应等特点,可以简单、快速、低成本地合成金属纳米簇,目前DNA模板制备的金属纳米簇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应用
除草剂被广泛应用在全球桉树人工林经营中,但长期大规模施用化学除草剂是否对桉树人工林土壤具有潜在影响,除草剂残留在土壤中是否逐渐累积已成为日益令人担忧的重要问题。为探究长期施用草甘膦在多年生桉树人工林土壤中草甘膦及其代谢产物氨甲基膦酸(AMPA)残留对土壤性质以及土壤健康的影响,本文选取5年生(5a)、8年生(8a)、11年生(11a)桉树人工林以及已经除草清理尚未种植桉树的林地(简称0a)和附近常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予点不断增加,高教硕士培养规模日益扩大,其教育质量愈发受到广泛关注。学位论文作为高教硕士三年学术训练的最终呈现,是衡量其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能体现出高教硕士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也是检验硕士生科研与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尺,可以反映出学科教育水平。论文选题是学位论文写作的首要与关键环节,为论文确定研究方向与研究重点,明确研究层次与研究方法,直接影响着学位论
土壤镉(cadmium,Cd)污染是广受关注的环境问题。镉在土壤中迁移性较强,容易被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吸收和积累。脯氨酸(proline,Pro)是一种重要的渗透调节物质,对提高植物的胁迫抗性具有重要作用。半胱氨酸(cysteine,Cys)是植物无机硫酸盐同化为有机硫化物途径中的终产物及参与硫素代谢的中间载体。芥菜(Brassica juncea)隶属于十字花科,能够富集多种重金属,在土壤镉污染
基于疫情防控期间高职院校的线上教学活动,从建立健全线上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制定专业线上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慎选且确保相对统一的教学平台、精准把控线上教学质量影响因素、构建线上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重构线上教学质量保障评价机制等方面,系统构建高职院校线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土壤镉(Cadmium,Cd)污染是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不但会造成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下降,还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Cd对植物具有毒害作用,尤其是对植物的生长、光合作用、抗氧化活性等。植物对Cd具有复杂的解毒和耐受机制。然而,由于植物本身的抗氧化和解毒能力有限,在高浓度的Cd胁迫下常遭受毒害。通过外源添加物质增强植物对Cd的耐受性引起广泛重视。褪黑素(Melatonin,MT)是一种多功能信
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倍受社会各界人士关注,是一个热点问题。导师制最早源于牛津大学,我国于近代开始引入本科生导师制,是对学分制的补充与完善。其实施深化了教育改革,大大提高了本科教育质量,使学生获得了个性化培养。现今我国许多高校均已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云南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为对象,基于学生视角深入调查研究,深度分析云南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