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源热泵地下垂直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研究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hai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能源短缺、空气污染和全球变暖成为人类所面临的严重问题,近年来,浅层地热具有储量丰富、环保、高效、节能、稳定可靠等特点,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关注。但浅层地热能在我国西南基岩地区的使用还存在诸多问题:(1)初投资较高、占地面积较大;(2)夏季冷负荷大于冬季热负荷,导致换热性能降低。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依托重庆实际办公楼为实验基础,从地埋管结构、地埋管材料及回填材料三方面对提高地埋管的换热性能进行了研究。
  首先,本文对场区的气候特征、水文地质、岩土体热物性参数及岩土体初始温度场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描述,在实际工程基础之上,提出截面为椭圆形的新型地埋管,利用GAMBIT建立了分层换热模型,并利用传统圆形地埋管热响应测试(TRT)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再利用FLUENT软件对不同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效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出口水温,单位井深换热量,能效系数,压降,热性能潜力,钻孔热阻几方面来评价了其换热性能,并与传统圆形地埋管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椭圆形地埋管换热器在各工况下的出口水温都比圆形的要低,连续运行24h后,椭圆形地埋管换热器的能效系数相比圆形地埋管换热器的提高13.4%~20.4%,此外,椭圆形地埋管顺排的换热效果优于并排。钻孔内相邻进出水管的热干扰由强到弱依次为圆形地埋管,椭圆形地埋管并排,椭圆形地埋管顺排。
  然后,本文通过FLUENT数值模拟研究对比了钢材料、铝材料和PE材料对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分析了钢管、铝管和PE管与周围土壤之间的总热阻和对钢管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成本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铝管和钢管换热器单位井深换热量在制冷季工况时均优于制热季工况,能效系数和钻孔总热阻优于PE管,钻孔温度高于PE管,说明铝管和钢管的换热性能优于PE管,此外,铝管和钢管的经济性和PE管差不多,但从考虑城市紧张的用地及耐腐蚀性来评价,采用铝管更优。
  最后,提出了一种新的回填材料,即高岭土,来提高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并通过FLUENT软件模拟分析了原土回填和高岭土回填间歇运行一个制冷季和制热季后的逐时单井换热量、出口水温、换热能系系数、土壤温度恢复率,并与连续运行方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高岭土回填在制冷季结束后各土壤层钻孔壁面平均过余温度都比原土回填的高,土壤温度恢复率较原土回填的低。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原土回填时的能效系数从22.71%下降至19.63%,高岭土回填时的能效系数从25.68%下降至22.06%,其中高岭土回填时的能效系数始终比原土回填时的高2.6%左右。
其他文献
足迹是一种重要的人体生物特征,能反映出人体的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而且具有特定性和相对稳定性,因此足迹的比对与识别已经长期且广泛应用于刑事侦查、安防、病理学等领域。在足迹研究领域,目前没有公开可用的数据集,因此如何获取多人的足迹数据并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以光学足迹图像为研究对象,采集并构建了一个光学足迹数据集,分别使用了传统机器学习方法与深度学习方法对足迹的识别进行了研究。主要
由于劲性骨架钢筋混凝土结构有着良好的抗压、防腐、抗火、抗震等性能,故在土木工程上得到了广泛的引用。对于拱桥而言,恰好对抗压、抗震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拱桥在跨径取得巨大突破,劲性骨架钢筋混凝土拱圈功不可没。  但由于劲性骨架钢筋混凝土结构并不是简单的弹性体,结构材料还有很大一部分能工作的强化段,不同材料之间有着复杂的作用,使得该类桥型的承载能力和变形不是简单的线性相关,而承载能力又关系到该类桥安全性
随着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大量建设,钢管混凝土拱肋的灌注过程作为施工中的关键阶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同的灌注次序对拱肋及成桥的应力、位移、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跨径的增大,灌注次序是否具有普遍性又需要进一步探讨;随着管径的增加,管内混凝土的水化热问题也随之突显。因此,本文根据实际工程项目针对钢管混凝土拱肋的灌注次序及混凝土灌注过程中的水化热问题展开讨论,主要内容包括:  (1)以找龙坝
钢管混凝土拱桥跨越能力强、施工快捷、景观性好,大多修建在山区、河流等水气富足的区域。随着服役时间的增长,受到空气中水分、盐分及腐蚀气体的影响,钢管会发生点蚀、局部锈蚀甚至是全断面锈蚀。钢管锈蚀会减少钢管的有效承载面积,导致钢管应力增大、套箍效应降低等问题。目前对钢管混凝土拱桥的锈蚀研究主要集中在防腐措施上,而对于锈蚀后钢管混凝土拱桥剩余承载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为此,本文开展均匀锈蚀对钢管混凝土
预应力结构具有提高结构承载力、抗裂等优良性能。目前预应力结构广泛应用于核设施,大跨度桥梁等重要基础设施。随着预应力结构的广泛应用,一些常见病害也随之出现。预应力损失、预应力锈蚀等问题威胁着结构的安全运行。由于运行环境的复杂多变,结构样式的不同、上部作用荷载的差异都导致了预应力结构进行结构健康检测的难度,可说环境作用对有效预应力的检测有着重要影响。目前预应力检测是一项世界性难题,而腐蚀作为一种常见病
劲性骨架箱形混凝土拱桥通常是在合龙成拱的劲性骨架上分环分段浇筑混凝土,但工序复杂、浇筑时间长,后期混凝土收缩徐变大。为此,渔塘特大桥拟采取拱箱底板混凝土随劲性骨架一起场地预制,拱箱顶板则采用部分预制、部分现浇的施工方案,将预制板作为顶板混凝土底模,成桥后作为拱箱顶板的一部分参与受力。由此在顶板混凝土出现一个结合面,在轴向力和弯矩共同作用下,结合面的工作性能将直接关系到主拱圈的力学行为。因此,本论文
我国是桥梁大国,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在我国在役桥梁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运营时间的增长,由纵向预应力损失带来桥梁跨中下挠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影响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严重的还造成桥梁垮塌,给人身安全和国民经济带来威胁。钢绞线作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预应力提供者,其有效预应力的大小直接影响整个结构的使用性能,但由于各类预应力损失之间相互影响,给结构内钢绞线有效预应力的精确计算带来很大难度,而通过有效的预
仿生学给桥梁设计带来新的思路与方法,有助于推动桥梁设计形式创新。选取龟壳结构作为拱桥的仿生设计研究对象。从相关的的桥梁仿生文献来看,关于龟壳仿生拱桥的研究尚少见。因此,基于龟壳的拱桥仿生设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的目的:揭示龟壳结构力学特性;将龟壳与拱桥结合研究,给后来研究者提供桥梁仿生研究的思路和方法;通过仿生设计,设计出新型仿生拱桥断面形式;进一步优化传统钢筋混凝土拱桥,减少材料损耗,
学位
装配式和钢-砼组合结构是现代桥梁建设发展的两个趋势,钢-砼组合梁桥装配式建造的关键之处在于预制混凝土桥道板与钢梁间的连接构造。本文依托导师主持的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整体/半幅装配式钢-砼组合简支梁桥建造技术研究”(2018-MSI-019),对课题组提出装配式钢-砼组合梁桥的PCSC剪力联结构造开展了初步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以侧挡板-砼界面是否脱粘和先后浇砼界面层脱空
桥梁的经常性安全巡检目前大多采用的是人工目测打分评估的形式,其有效性极大程度上依赖于维护管养工人的专业素质。为寻找一种相比人工经常性巡检更高效、客观、量化的人工安全巡检替代方法,智慧化感知桥梁安全状态,预防灾害事故发生,本文依托导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影像轮廓线叠差分析获取桥梁全息变形及结构状态演绎方法探索(51778094)”,结合有限元分析与室内模型桥试验,开展了基于特征挠曲线曲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