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是我国基础教育非常重视的能力之一。本文试图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对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表征的错误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分析,同时提出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几点思考及建议。研究一通过初中生物理问题解决表征习惯的问卷调查,初步得到该校学生物理问题解决的基本情况,主要有:(1)整体上看学生对物理兴趣一般或者根本谈不上兴趣,其中女生较为严重;(2)问题表征粗浅、不深入。有31%左右的学生常常因为看错题中的字或条件而导致解题失败;(3)知道有关概念但是计算错了的学生占39.7%,说明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研究二具体针对初二年段学生的物理问题解决表征错误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1)差生的朴素表征错误率高于优中生,差生更倾向于利用生活经验对问题解答;(2)中等生在物理、数学表征层次错误率明显高于优生,中等生对物理概念以主观理解占主导;(3)优生在文字表征层次错误率明显低于中差生,优生对信息的表述形式有更强的适应性和理解力;(4)中差生在四种表征中物理表征犯错率最高,而优生在数学表征层次最易犯错。研究三最后挖掘学生在错题背后的思维过程和调查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解决的具体情况,第一,初中生思维过程特点总结:(1)优生在物理知识、解题策略、反思、思维品质方面都胜于差生,差生不会主动自我总结、在学习动机方面较低;(2)中等生在问题解决表征的文字表征环节做得比差生要好;(3)差生表征水平很低级,特别在难度稍大的题目上,文字表征的水平较低,而中等生主要在物理表征环节出现障碍。第二,对学生访谈的思考及建议:(1)外部的因素如题型、题目的信息量、图像的复杂度影响表征的准确性;(2)学生的物理知识综合性影响问题解决的物理表征质量;(3)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影响问题解决的正确性。最后,对教师访谈的思考及建议:(1)错题是教师了解学生物理学习掌握程度的通道;(2)提供学生适合的、丰富的生活资料和动画视频有利于促进学生前概念的改正;(3)合理的教学评价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诚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