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特征及成因研究——以东漖村为例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e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外学者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关注城市中,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中存在的非正规居住区及非正规住房现象,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非正规居住区和非正规住房进行了深入讨论,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 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住房方面,由于正规的住房市场无法满足城市中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因此,在正规的住房部门之外,城市中必然产生了大量的非正规住房部门,“城中村”作为城市中非正规部门相对集中的区域,其中的非正规住房现象已经开始引起有关学者的关注,但目前对“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深入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以微观的视角对广州市“城中村”的非正规住房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本文以广州市荔湾区东激村为例,运用文献分析法、地图标注法、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分别从建设和使用两个方面着手,探讨广州市“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特征及其作用者,并试图寻找广州市“城中村”非正规住房形成的主要原因。 研究发现,广州市“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主要特征包括:空间分布不均、建筑质量差异较大、住房产权明晰、住户特征多元化、住房交易价格相对较低、住房呈现出多功能的用途等,非正规住房的作用者包括“城中村”村民、城市政府、住房购买者和租赁者、房屋中介等,由于城市的快速城市化产生了巨大住房需求,在商品房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城市住房保障制度不能提供足够中低价住房,而“城中村”存在剩余居住空间的情况下,通过经济杠杆和各个作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城市内部的住房需求极可能转化为对“城中村”住房的需求,进而形成“城中村”的非正规住房。本文建议城市政府除了制定针对“城中村”的住房建设与使用的管理政策,还需要强化政策的具体实施操作,对“城中村”转制之后,非正规住房进行正规化或半正规化的过程中,配套制度和国家的相关政策需要进行有效的衔接。
其他文献
区域经济空间集聚是区域经济空间分布的一种普遍现象。但由于传统的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假设各个区域间是独立的,并不考虑“地理空间”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而无法对区域经济空
我国民族地区具有集中连片特困区、生态脆弱区、生态功能重要区、影响全国现代化进程重要区域等“四区叠加”的空间性质,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
剑门关地质公园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南部,四川盆地西北边缘,龙门山推覆构造东南侧,景区内多姿多彩的丹霞地貌是景区最具特色以及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