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血小板活化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正常血液循环中,血小板处于静息状态,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过程中,由于球囊扩张对血管内膜的损伤和金属支架的刺激作用,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聚集、黏附,使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成为急性血管闭塞、冠状动脉微栓塞、血管再狭窄的促发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介入治疗后血小板活化状态,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从而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全部病例选自2007年3月—2008年4月我科住院治疗患者,诊断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急性心肌梗死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0~75(55±9)岁。入院后给予扩冠、抗血小板、抗凝等常规对症治疗。另选健康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8~75(53±8)岁,为同期医院体检中心健康者。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1999年ACC/AHA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1)典型心绞痛症状持续≥30min,不被硝酸酯类缓解;(2)CK、CK-MB峰值浓度达到正常上限2倍以上,并有动态演变;(3)至少2个相邻胸导联ST段上抬≥0.2mv或者肢体导联ST段上抬≥0.1 mv;(4)发病在12小时以内。排除标准(1)变异性心绞痛(2)已经进行溶栓治疗,目前没有心肌缺血症状(3)发病已经超过12h,目前生命体征平稳(4)患有严重肝肾、血液系统疾病(5)对抗血小板治疗不能耐受及过敏者。所有入选病例分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详细记录患者的病史、体检资料。常规抽血化验血糖、血脂等,均行十八导联心电图并作胸前十二导联定位标记。所有试验组患者术前即刻口服阿司匹林泡腾片300mg,术后坚持300mg/日;口服硫酸氯吡格雷片300mg,术后75mg/日;术中静脉应用普通肝素10000单位,术后检测APTT恢复正常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单位,每12小时一次,疗程:3-5天。入选的所有受试者均于入院后2天内在服用阿司匹林前及时用真空采血针抽取静脉血,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试验组经治疗2周病情稳定后再次抽取静脉血。抽取标本时不扎止血带,弃去前2 mL可能混有组织液的血液,将样本通过负压直接吸入CTAD管中,轻轻混匀,避免剧烈的摇动而影响对血小板活性的检测。20 min内对血小板进行荧光标记、固定、检测。将试管标号区分对照管和试验管。对照管内加入Mouse IgMFITC、Mouser-PE、CD61 PerCP各10μL:试验管加入PAC-1FITC、CD62 P PE、CD61 PerCP各10μL,轻轻混匀,避光室温孵育20 min,立刻加入预冷2~8℃的1%多聚甲醛0.5mL并混匀,放置于2~8℃冰箱中30 min。以上步骤均在2h内完成,以减少血小板体外活化。标本制备后24小时内进行上机检测。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率或者百分比表示,试验组治疗前与对照组的比较采用两样本的t’检验,试验组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试验组治疗后与对照组的比较采用两样本的t检验,均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体重、吸烟无显著差异。(2)健康对照组的血小板表面糖蛋白PAC1、CD62P的表达率分别为(2.15±0.55)%、(1.06±0.53)%,急性心肌梗死组治疗前的PAC1、CD62P的表达率分别为(17.26±5.36)%、(4.01±2.78)%,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升高(P<0.05)。(3)急性心肌梗死组经抗血小板治疗后PAC1、CD62P的表达率分别下降至(4.32±0.82)%和(2.14±0.72)%,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降低(P<0.05)。(4)急性心肌梗死组经抗血小板治疗后PAC1、CD62P的表达率分别下降至(4.32±0.82)%和(2.14±0.72)%,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其GPⅡb/Ⅲa、CD62P表达均显著升高,说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明显的血小板活化,提示血小板活化参与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周后,其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的同时,患者血小板膜表面GPⅡb/Ⅲa、CD62P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说明抗血小板治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有效的,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应用抗血小板活化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同时治疗后GPⅡb/Ⅲa、CD62P表达水平仍高于对照组,说明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仍然存在着血小板的活化和破坏,所以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较正常健康人群更易发生血栓事件,需要定期随诊,并可以考虑根据血小板活化标记物的表达率观测病情以及调整用量。总之,血小板活化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促发因素,早期检测血小板活化标记物GPⅡb/Ⅲa及CD62P水平,及早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对防止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