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外汇储备迅猛增长。我国由曾经的外汇短缺国,成为今天外汇储备总额居世界第一位的外汇储备大国。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11年末为止,我国的外汇储备的总量有3.181万亿美元,远远高于位居第二位的日本1.3万亿美元,继续稳居世界第一。但外汇储备迅猛增长的同时,它的增长对基础货币量的冲击作用也日益明显。外汇储备的增长使得通过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成为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货币供应量成倍剧增。在1994年之前,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主要是通过国内信贷的方式投放的,国内信贷占到基础货币投放的90%以上。我国的外汇储备常年处于紧张和短缺状态,通过外汇占款这种方式投放的基础货币所占比例很小,仅约为26.4%。但1994年我国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之前,我国一直实行官定利率与市场利率并存的汇率双轨制,在这次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并轨。改革前,我国采用外汇留成制度,从事出口的企业经常项目的收入都要有偿和无偿上缴,对外汇收入和支出实行指令性计划的管理,改革后,我国全面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不再发行外汇券,同时,禁止外币在国内市场流通。通过种种措施,我国形成了企业、银行和人民银行三方面共同作用的汇率生成机制。对于企业来说,强制结汇制度使得其不得再持有外汇,企业持有的外汇收入要存入外汇指定银行,再在央行的干预之下,外汇储备全部由官方持有,人民币汇率由官方决定。国际收支这些年来的双顺差和强制结售汇制度的实行促成了我国近些年来外汇储备的增长。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的存在使得外汇市场的供给充沛,从而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状况。对外汇指定银行的头寸管理,使得外汇指定银行需要将多余的头寸上缴央行,中央银行被迫买入大量外汇,从而在外汇市场上保证人民币汇率稳定,避免人民币升值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的冲击。这些人民银行被迫买入的外汇形成了大量的外汇占款,并通过外汇占款这种形式大大增加了基础货币的投放,再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我国货币供应量成倍增加。200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截止到2011年末,人民币已经累计升值33.1%。同时在外汇储备的持续高增长的作用下,我国外汇占款也保持着高增长。尤其是近几年,外汇占款的高增长使得外汇占款成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此次汇改之后,外汇储备的增长较第一次汇改后增幅更大,增速更快。我国的货币供应结构由之前的主要依靠国内信贷转变为现在的外汇占款占主导。作为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大国,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通过外汇占款这种方式使得基础货币投放的内生性不断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严重受到威胁。2011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单边升值趋势更加明显,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不断创造新高,人民银行也再次重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所以,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推进改革的背景下,分析两次汇率改革后,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可以预见我国今后汇率改革推进过程中,外汇储备的变化会对货币政策的造成怎样的冲击,有着非常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选择以两次汇率改革为不同阶段,试图在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供给影响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对比分析汇率制度不断完善的进程当中,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影响的异同,进而推测今后进一步推进汇率形成制度过程中,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的冲击大小。因而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介绍我国汇率改革历程,分析我国汇率改革的背景、内容以及结果;其次,从理论层面分析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最后,通过实证对比分析两次汇率改革后,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量的具体影响。根据本文的写作思路,本文不是单一的选择理论分析或实证研究为研究方法,而是将二者相结合,先用理论对本文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理论结论,然后采用实证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检验。全文将分五个章节来介绍相关的理论及实证研究:首先,文章的第一章节是文章的导论部分。在这一章节里会对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的现实意义做一番介绍,再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介绍,总结国内外学者对于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影响的学术成果,罗列出本文的研究方法方法、章节结构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节是汇率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汇改之后产生的结果。第三章节是理论部分,从理论上阐述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的影响,通过对外汇储备增长和外汇占款增长的分析,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机理等方面来论述。第四章节是实证分析,运用多种计量方法,全面综合的对比分析两次外汇体制改革中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的影响。第五章节是根据文中的比对分析发现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我国学者关于外汇储备对货币供应量的研究已经很多了,但是对比较不同汇率体制之下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的影响这种研究却很少。本文试图将汇率体制改革和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的影响联系起来,对比分析不同汇率制度下,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外汇储备与基础货币的数据分为1994年汇改后和2005年汇改后两部分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不同阶段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得到不同汇率体制下,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的影响会有怎样的变化。通过文中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到关于两次汇率改革后的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影响的三个结论:首先,通过回归分析,两次汇率改革以后,我国的外汇储备与基础货币量之间都存在着很强的正向相关性,并且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外汇储备的变动都会引起基础货币量的正向变动。但是第一次汇改后,1单位外汇储备的变动只引起0.50个单位基础货币量的变动;但第二次汇改后,1单位外汇储备的变动就会引起1.10个单位基础货币量的变动。外汇储备的变动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增强。第二次汇改之后,我国采取了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汇率制度,相较于之前单一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来说,现行的汇率制度,汇率在一定的区间浮动,汇率会因市场外汇供求的不同而有所变动,从而使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扩大。其次,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我们可以看出在两次汇率改革中,外汇储备都是引起基础货币量变化的原因。但第一次汇改后,我国虽然名义上是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却是单一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05年汇改后,采用的汇率制度采用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两种不同的汇率形成机制下,外汇储备都成为引起基础货币量变化的格兰杰成因。最后,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两次汇改中,脉冲响应函数中的脉冲曲线始终处于横轴的上方,这说明外汇储备与基础货币量之间的关系是显著的,外汇储备会对基础货币有一个正向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外汇储备的变动会对基础货币产生强且较持久的影响。但第一次汇改后,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的脉冲响应经过11个季度才达到最大值,而第二次汇改后,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的脉冲响应经过7个季度就达最大值。因此,第二次汇改后,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反应的更迅速。因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基础货币量的敏感性加强,外汇储备量的变动会使基础货币量在短时间内变动。本文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这两方面:一方面文章的理论性有待加强。虽然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我参阅了许多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但由于自己学术水平有限,对一些理论的论述还不够充分准确。另一方面,文章中使用的实证方法有待改善。文中主要是使用的计量方法比较基础,可以通过建立更适合的计量模型来研究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