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城市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还不能适应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作为人口和经济高度集中的系统,一旦强震袭击,将会造成极大的灾害损失和社会影响。韧性城市理念的提出为城市缓解震害风险提供了解决思路,通过量化城市遭遇不确定风险时主动适应,维持功能以及快速恢复能力进行城市规划管理,从而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交通系统是抗震救灾的生命线系统之一,提升城市交通系统在震后应急期阶段的抗震韧性,能够有效提升应急管理效率,减少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因此,本文针对城市交通系统拓扑结构和组成特点,考虑震后应急期交通需求,提出了一种韧性评估框架体系,以实现系统优化。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采用震后剩余有效宽度作为城市交通系统量化震害的指标,基于网络拓扑结构性质量化系统通行功能损失,考虑系统中桥梁、道路和沿街建筑空间关联性,建立了基于韧性的城市交通系统震害预测模型,得到系统中结构单元破坏与系统功能损失的关系,反映系统鲁棒性,为抗震韧性评价的初始输入提供方法。(2)提出了一种新的针对城市交通系统震后应急期的抗震韧性评价指标,有效反映了系统连通性、冗余性、应急交通需求及通行功能。总结现有交通系统韧性指标文献,并从概念分析和算例验证两方面,将本文指标与经典交通系统抗震韧性指标进行对比评价,证明了本文提出的指标更适合于城市交通系统在震后应急期的抗震韧性评估。(3)利用提出的韧性指标,考虑实际工程约束限制,提出了用于震后应急期阶段路段抢修恢复次序问题的优化模型,设计了相应的启发式算法求解,以期为城市应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提升城市交通系统抗震韧性,并通过算例验证了韧性评估框架体系对于城市交通系统的可行性以及对于系统震后应急期阶段恢复优化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