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青少年在心理健康与行为适应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诸多问题,少数民族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不仅是一个心理问题,也早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自我认同的形成与发展是青少年的首要任务,它既是个体人格完善的标志,也是个体具有良好心理功能的体现。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民族众多且风貌各异,在多元文化社会环境中,少数民族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普遍性与独特性。探索少数民族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有助于保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力与个人竞争力,从而在当代少数民族青少年身上实现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本研究围绕云南特有少数民族青少年自我认同这一主题开展。研究采用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法,调查了云南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中19所学校共计2000余名在校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内容属性、表现特征、发展水平、认同危机以及认同危机的前因后果变量等一系列问题。研究开展的步骤包括:第一,在基于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现有理论的局限性进行补充与扩展,通过理论阐述与理论建构,对云南特有少数民族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内容、发展状态、认同危机等概念进行探讨与界定。第二,结合访谈法,编制“云南特有少数民族青少年自我认同量表”以考察自我认同的内容属性,并以“认同重要性”作出测量指标。先后经过:专家审核、量表初测与正式施测,通过题项语义考察、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确认量表的最佳模型结构。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讨论少数民族青少年自我认同的一般特点与状况。第三,编制“云南特有少数民族青少年自我认同发展水平量表”以考察自我认同发展状况,提出“认同达成性”与“认同完整性”两个新的测量指标。同样通过严格的量表检验,确认量表的最佳模型结构。通过数据分析,讨论少数民族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发展特点与状况。第四,提出少数民族青少年自我认同危机的测量方法:即将“认同重要性”与“认同达成性”、“认同完整性”之间的评分差距作为“认同落差”,并分别称为:“主体性落差”(IA落差)与“社会性落差”(IC落差)。通过数据测量,考察少数民族青少年是否经历了认同危机,以及认同危机强度的大小。第五,探讨少数民族青少年自我认同危机产生的前因后果变量,将日常生活事件(应激)作为前因变量、身心健康作为后果变量、认同落差作为中介变量。探讨青少年在三个变量上的一般特征,并通过相关检验、分层回归分析以及路径分析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三个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云南特有少数民族青少年自我认同量表”包括个人认同、社会认同、民族认同和形象认同4个维度,共13个项目构成。其中,民族认同是少数民族青少年自我认同结构维度中的一项新的内容属性。此量表结构清晰、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可以作为科学的研究工具使用。第二,云南特有少数民族青少年对四项认同内容的重要性评分均高于3分,分值为3.16-4.03之间,等级评定介于“有些重要”到“非常重要”之间。对这四项认同内容的评分高低分别为:个人认同、社会认同、民族认同、形象认同,并且,在这四个维度上均表现出了不同的人口统计学差异。第三,云南特有少数民族青少年在“认同达成性”上的发展水平要高于在“认同完整性”上的发展水平,说明青少年内部自我的发展要好于自我与环境的整合。在认同达成性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地域差异与民族语言学习年限的差异:而认同完整性方面,则表现出了在性别、教育水平、就读方式、地域以及汉语与民族语言学习年限等多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显著差异。第四,云南特有少数民族青少年“IA认同落差”得分小于“IC认同落差”,即“主体性危机”小于“社会性危机”,同时还表现出了显著的性别差异、教育水平差异与民族差异。另外,在日常生活事件的测量中,青少年在“学习压力”与“人际关系”两个因子的应激强度最高,与其他研究结论一致;在身心健康测量中,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得分与量表常模相比要略低,表明其身心健康状况处于中等或中等略微偏下的水平。第五,通过检验,日常生活事件与身心健康状况确实是自我认同落差形成的前因与后果变量。在三个变量的相关关系中:生活事件与认同落差呈正相关关系,生活事件、认同落差都与身心健康呈负相关关系。另外,三个变量之间存在两种路径关系:第一,生活事件直接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第二,认同落差作为中介变量产生了中介效应,导致生活事件会通过先影响IA认同落差,再影响IC认同落差,而最终实现对身心健康状况的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