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特性,及其在各方面的应用,并重点介绍了在驱油方面的应用。对松辽盆地的二氧化碳成因进行了判别研究,针对二氧化碳在天然气中所涉及的吸附、选择性原理进行深入研究,结合所研究天然气的气质特点,比较分析,最终确定采用MDEA脱碳工艺对二氧化碳进行分离。同时研究了采出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其需要进一步净化处理的必要性。本文重点对二氧化碳净化工艺进行了研究与评价,主要包括二氧化碳脱水工艺和二氧化碳冷凝、液化工艺。其中脱水工艺采用分子筛脱水,采用一塔吸附,两塔再生的工作模式,经过对切换前后露点与水含量的分析,确定了 8小时的最佳切换周期,对该工艺进行了物料衡算,并对此工艺的主要运行参数进行对标,主要环节进行了分析与核算,主要包括:气液分离器、净化塔、再生塔、空气压缩机、加热器等。其对标结果与运行效率基本达到设计要求,脱水处理后二氧化碳体积分数达到98.59%-98.89%,露点达到-17.5。℃--3.4。℃,因此仍需进一步处理。二氧化碳冷凝、液化工艺采用氨冷液化装置将脱水处理后的二氧化碳使用液氨汽化提供的冷量进行液化,液化后的二氧化碳采用低温低压的储罐进行储存,此工艺同样对工艺的主要运行参数进行对标,主要环节进行了分析与核算,对标与核算结果基本达到设计要求。经过净化处理后二氧化碳的含量为99.27%-99.82%,净化处理后水露点为-43.5℃--14.1℃,含水量为 10.3 ppm-51.2 ppm,达到国家标准GB 17820-1999与GB 50251-2003中的规定。当达到上述处理过程后,将二氧化碳的温度升至31.06℃,压力升至7.39MPa,使二氧化碳达到超临界状态,进行驱油。同时本文探讨了二氧化碳驱与水驱采出液中原油性质的差异。分析了采出液中原油胶质和沥青质的含量,通过观察析水率分析在胶质、沥青质影响下二者乳状液的稳定程度,同时通过对酸值、黏度、界面张力的分析进一步说明二者采出液中原油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二氧化碳驱原油中沥青质含量、胶质含量及酸值均高于水驱原油,黏度、界面张力均低于于水驱原油。受上述条件的影响使二氧化碳驱采出液中原油的乳化性高于水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