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阿霉素为模型药物,Fe3O4为磁核材料,单体乙烯吡咯烷酮为载体材料,通过反相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阿霉素磁性毫微粒。并对所制备的毫微粒进行了形貌、粒度、粒度分布、组成、包封率以及体外释放的表征和测试。本论文具体工作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化学共沉淀法制备Fe3O4纳米粒子本部分研究了化学共沉淀法制备Fe3O4纳米粒子,评价指标为产物的纯度和颗粒尺寸。采用单因素实验对Fe3O4制备条件进行优化,并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透射电镜、激光光散射分析仪、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仪等对产物的晶型、纯度、形貌、粒度分布等进行了测试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Fe3O4最佳制备条件为:Fe3+/Fe2+=1.6:1,反应温度80℃,pH值为11,保温时间3h。最佳制备条件下产物X射线粉末衍射表明:该产物为立方晶系结构的Fe3O4,并且该产物晶型单一,纯度高;透射电镜表明所制备的粒子为方块状,无团聚,分布均匀,粒径约为20nm;激光光散射粒度分析表明该产物平均粒径为19.8nm,粒径分布范围在13.5nm~42.6nm之间;红外测试表明组分在564.73cm-1处有Fe-O键的振动吸收峰,证实了本实验所制备的是Fe3O4。第二部分: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阿霉素磁性毫微粒本部分研究了影响乳液稳定性的因素,以确定乳液体系的组成及体系中各组分的用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阿霉素增溶实验,以确定该体系对阿霉素的最大增溶量。将增溶有阿霉素的乳液进行聚合制备了阿霉素磁性毫微粒,并对影响阿霉素磁性毫微粒大小及粒径分布的因素进行了考察。结果是:以Span80/tween80为复配乳化剂,乳化剂浓度大于8%,水相体积分数小于0.1,单体用量小于1.5g时可以制得稳定的乳液体系;该体系对阿霉素的最大增溶量为2.25mg。在最佳制备条件下(乳化剂用量为8%,Fe3O4用量为0.07g,阿霉素浓度为0.07mg/ml,NVP用量为0.3g,水相体积分数为0.1,引发剂用量为0.06g,反应温度为60℃,搅拌速度为较快速)可以制得外观光滑,大小均匀的球形颗粒,颗粒平均粒径为500nm,粒径分布范围在280nm~650nm。最终的聚合产品经红外测试表明该聚合物是由阿霉素、Fe3O4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共同组成。第三部分:阿霉素磁性毫微粒药物含量的测定及体外释放性能的研究本部分考察了制备过程中投药量以及载体材料用量对阿霉素磁性毫微粒的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同时模拟体内条件,分别对影响阿霉素磁性毫微粒体外<WP=5>释放性质的因素进行了研究。阿霉素浓度的测定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分析方法。实验结果是:阿霉素磁性毫微粒的载药量随着阿霉素投入量的增加先是增加而后变化不大,而阿霉素磁性毫微粒的包封率则随着阿霉素投入量的增加逐渐下降,当阿霉素投入量从0.45mg增加到1.65mg时,载药量从0.175%增加到0.396%,而包封率从97.28%下降到59.86%;阿霉素磁性毫微粒载药量随着载体材料用量的增加逐渐下降,而包封率则不断增加,当载体材料(NVP)用量从0.10g增加到1.20g时,载药量从0.873%下降到0.153%,而包封率则从77.96%增加到99.03%。在体外溶出实验中对阿霉素磁性毫微粒体外释放性能的影响主要考察了三个因素:毫微粒平均粒径大小、毫微粒的载药量以及交联剂含量。实验结果是:载药量越高,磁性药物毫微粒内外药物浓度梯度大,药物的释放越快,突释部分也比较大;磁性药物毫微粒的粒径越小,释药越快;交联剂含量越大,磁性药物毫微粒的释放速率越慢,但是交联剂含量对毫微粒突释部分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