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肘管综合征(Cubital tunnel syndrome CuTS)是上肢第二常见的压迫性周围神经病,也是手外科医生常见的综合征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手部尺侧麻木、无力甚至肌萎缩。CuTS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患者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延迟治疗手内在肌萎缩畸形,即便手术恢复也不理想,此时需要彻底了解尺神经解剖结构及压迫准确定位,以确定神经病变的原因和正确的治疗方法。认识尺神经压迫的各种临床表现及准确定位可以指导外科医生是否有手术指征及制定合理手术方案。CuTS目前最为常见的检查手段有体格检查及神经电生理技术,但是,该检查方式有时不能明确引起尺神经损伤的病因、程度及准确的定位,从而衍生出高频超声及MRI检查的研究,在形态学及病因学方面可以弥补电生理的不足,但目前国内外的报道相对较少,基于以上,我们希望通过本实验探索各种检查,更多的了解其优劣性及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合理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方案。目的对不同程度CuTS患者在高频超声和MRI与神经电生理的表现进行对照研究及相关性分析,以评价三者的一致性和各自的优越性。方法收集就诊于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肘管综合征(CuTS)患者组50人以及正常对照组30人,对研究对象一起进行神经电生理、高频超声和MRI检查。神经电生理技术主要观察运动(分段)、传导潜伏时、速度(MCV)、波幅(CMAP、SNAP)、针肌电图;高频超声测量尺神经在肘管处最大截面积(cross section area,CSA)、卡压近(远)端横截面积/卡压处神经横截面积即CSA肿胀率(cross section area swelling ration,CSASR)、长轴内径(long diameter of axle LA);MRI 检查T2WI指标RSIR(肘部尺神经/肌肉信号强度比)、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 tensor imaging,DTI)进行白质纤维束追踪可以定量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和各向异性指数(fraction anisotropy,FA)。结果根据电生理分级标准将病例组分为轻度组16例、中度组13例、重度组21例。1.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尺神经MCV、CMAP、SNAP、SCV存在差异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病例组尺神经MCV、CMAP、SNAP、SCV均较对照组低。2.病例组尺神经CSA、CSASR、长轴内径、RSIR、FA值与对照组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SA、CSASR、长轴内径、RSIR值均较对照组增高,FA值较对照组降低,而ADC值无统计学差异。3.轻度CuTS组尺神经FA值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所测值无统计学差异。4.中重度CuTS组尺神经CSA、CSASR、长轴内径、RSIR、FA与对照组存在差异并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SA、CSASR、长轴内径、RSIR值均明显增大,FA值降低,ADC值无明显差异。5.高频超声所测CSA、CSASR与电生理相关指标有较好线性相关性,CSA、CSASR与SCV、SNAP、MCV、CMAP均存在负相关性(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821,-0.788;-0.723,-0.783;-0.782,-0.815;-0.815,-0.733),长轴内径仅与MCV有负相关性(相关系数r值-0.623),(DTI)FA与电生理指标SCV、SNAP、MCV、CMAP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844,0.833,0.703,0.651)而 MRI(T2WI)RSIR 与电生理 SCV、MCV 有一定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r值-0.710,-0.689),ADC与电生理指标均未表现出线性相关性。结论1.电生理技术可以较早诊断CuTS,但存在假阴性,无法提供解剖信息,诊断价值有限。2.高频超声能直观地看到尺神经的形态及周围解剖关系,可弥补电生理检查的缺陷,但均对早期CuTS缺乏敏感性,CSA、CSASR与电生理相关指标有较好线性相关性,可以分别从结构和功能上对不同程度的CuTS患者进行划分。3.DTI能发现早期的CuTS,RSIR与部分电生理参数有相关性,FA与电生理参数有较好的相关性,ADC无相关性,MRI的T2WI对定位及DTI的FA值在病因学上有较好临床价值。4.将电生理联合影像学检查可以提高临床诊断CuTS及治疗策略的精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