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北盘江董箐水库邻区微地震精确定位及形成机制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v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董箐水库位于贵州省镇宁县与贞丰县的交界处,于2009年8月开始蓄水。北盘江地震台网在董箐水库蓄水后记录到了大量微地震,台网采用的快速地震定位算法精度不高,而要深入研究库区的地震活动、精细结构等需要更精确的定位结果。因此,本文采用定位精度更高的双差定位法对记录到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精确的地震定位结果可以为库区地震活动规律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并可以为认识董箐水库诱发地震形成机制提供更多地球物理学依据。首先,利用双差定位法对2010年2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发生在董箐库区监测区(105.4°-106.0°E,25.2°-25.7°N)的2626次地震事件进行重新定位,得到2144次事件的精确定位结果。重定位后均方根残差(RMSCT)由0.2126s降低至0.0723s,东西、南北、垂向平均定位误差分别为184.5m,208.5m,303.5m,定位结果得到良好改善。其次,基于定位结果,对董箐水库区域地震活动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董箐水库在2009年8月开始蓄水之后,地震活动性增强。董箐库区在2010年2月至2015年11月间地震频次总体呈减少趋势,地震活动性减弱。该时间段库区进入应变积累期。董箐库区于2015年底地震活动性突然增强,这可能是由于库区应变积累达到较高水平后释放应变能导致的。再次,根据董箐库区地震活动规律,对库区地震活动做了时空演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董箐水库在蓄水初期(2010年2月1日至2010年9月30日),水库大坝东侧和东北侧出现大量地震,且震源深度较浅,与蓄水过程有较强响应关系。随着蓄水时间推移,地震有往大坝南侧的坝草断裂迁移的现象。并且,随着蓄水时间的推移,地震有往距大坝更远和更深处迁移的现象。最后,根据董箐库区地震活动时空演化特征并结合库区构造环境、岩石岩性和水位变化规律等,对董箐水库区为地震形成机制进行讨论。在蓄水初期,诱发地震的主要因素是库水荷载;蓄水位稳定后,诱发地震的主要因素是库水渗透引起的孔隙压力增加。根据这艾断裂附近地震丛集的震源深度分布,推测出了这艾断裂的倾向和倾角。
其他文献
地震勘探是世界范围内寻找油气的重要手段,利用地震勘探信息可以有效地对储层进行油气预测。随着地震勘探发展而形成的一项新的地震勘探技术即AVO技术。本文首先对AVO分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