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地昔帕明与氟西汀对脑卒中小鼠模型的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用光化学法制作小鼠脑损伤模型:给小鼠注射4%的水合氯醛溶液,1%的玫瑰红溶液。当小鼠进入深层麻醉状态后,将小鼠置于头部固定器上,推掉后脑部毛发,用手术剪子给小鼠头皮从后囟位置朝前囟方向剪1-1.5cm的切口。待玫瑰红注射十分钟之后,用冷光源照射前囟附近的基准点,照射时长为十分钟,照射后将伤口缝针,将小鼠放在恒温仪器上待苏醒后放回笼子里。手术过程在清洁无污染环境进行。(2)分组与指标测量:分别将小鼠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地昔帕明(10mg/kg)给药组,氟西汀(10mg/kg)给药组。其中用等量的生理盐水对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进行腹腔注射,连续给药28天结束。分别在造模成功后第1天、7天、14天、21天、28天进行适当的行为学评分;用转棒式疲劳仪检测小鼠棒上行走时间;用抓力测力器测量小鼠的最大抓力;最后用脱颈的方法将小鼠处死,取脑,制成2cm厚度的切片,TTC染色,计算脑部坏死面积。结果:(1)转棒式疲劳仪测量结果表明:给药第28天,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地昔帕明(10mg/kg)给药组的棒上行走时间明显延长,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抓力测量仪结果表明:给药第21天,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地昔帕明(10mg/kg)给药组的最大抓力值明显增大,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第28天,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地昔帕明(10mg/kg)给药组的最大抓力值出现极显著增大,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氟西汀(10mg/kg)给药组的最大抓力值明显增大;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行为学评分结果表明:给药第28天,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地昔帕明(10mg/kg)给药组的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氟西汀给药组对比,地昔帕明(10mg/kg)给药组的行为学评分明显低于氟西汀(10mg/kg)给药组,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4)脑梗死面积结果表明:给药第29天,与模型组相比,地昔帕明(10mg/kg)给药组的脑坏死面积明显减小,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氟西汀(10mg/kg)给药组的脑坏死面积明显减小,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地昔帕明对脑卒中模型小鼠具有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氟西汀对脑卒中模型小鼠可能具有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