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戏剧”是1949年以后中国戏剧发展的一个重要形式,它在当代戏剧发展史以及社会政治文化中占据了特殊地位。在“现代性”这一研究视角下,本文关注的焦点是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所形成的各种模式与戏剧现代化发展的复杂关系。涉及的问题诸如:何为“社会主义戏剧”?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具有哪些模式?不同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各种模式具有怎样的现代性和反现代性特征?这些特征对二十世纪戏剧现代化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使“十七年”戏剧研究坚持现代性——文化叙事话语逻辑,进入相对开阔、深邃的言说境地,以一种整体眼光把握其内在的叙事策略和精神机制,洞悉其所投射的价值观念和意义系统。其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主要有:1、运用长时段的、辩证的眼光探讨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各种模式的建构过程,按其特征划分为1949年至1957年、1957年至1962年、1962年至1966年三个主要阶段,以及颂歌、捍卫、英雄主义、乌托邦想象、反修防修五种主要模式。超越既往将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一锅煮的状况,使其呈现出多样性的存在格局。2、将各种不同模式置于二十世纪戏剧现代化发展历程中进行审视,探析每种戏剧模式在创作题材、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审美形态、人文精神等方面所具有的特质,尤其是它们在现代性视角下所具有的现代性和反现代性的内涵,力图全方位、多角度地剖析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的特征。3、从长时段的戏剧发展进程中对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进行新的定位,在历时和共时层面挖掘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的利弊得失,尤其是它所形成的价值体系和思维逻辑对其后中国戏剧发展的影响。基于现代性的价值立场,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包含八个部分,第一章和第七章是宏观的、全局的把握,第二章到第六章是微观的、具体的论述。引言部分,着重对“社会主义戏剧”进行定义,并对研究现状进行耙梳,明确该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理论创新。第一章主要是对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的发展阶段及形成的各种戏剧模式进行总括性描述。第二章至第六章是对各种模式的详细阐释,其共同点是以问题意识统领每章的分析,把握每种模式所特有的质素,挖掘其所具有的现代性和反现代性内涵。各种模式之间相互指涉、互为依存。第二章:主要从歌颂内容、批判精神、个体地位三方面论述颂歌模式的戏剧建构及其现代性内涵或现代性不充分的方面,认为颂歌模式所具有的现代性特征在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中最为明显。第三章:主要从敌我二元对立、对斗争场景的预设和夸张两方面论述捍卫模式的特征,认为其现代性的方面是对捍卫精神的高扬,其反现代性的方面是一定程度上对历史的不尊重及弱化了人性的丰富内涵。第四章:主要从剧本对战争历史的建构及对战争中的人的描写论述英雄主义模式的特征,认为其现代性的方面是对人的抗争精神的肯定,其不足的方面是回避了战争的残酷性及人的内心冲突,导致英雄的“神化”及战争内涵的单一。第五章:主要从国家现代化、物质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三个方面论述乌托邦模式对国家发展的虚幻憧憬,认为其微弱的现代性是对现代化之路及人的建设热情的肯定,其更多的反现代性特征是对人的现代化、思想现代化的压制。第六章:主要从世俗人生、物质欲求、新人品格三个方面论述反修防修模式所宣传的价值理念,其以阶级感情取代人的情感,漠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否定人的正当权利和主体精神,使其现代性内涵趋近于无。第七章是从整体上对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的各种模式所投射的价值内涵和逻辑特征进行分析,指出其总体上现代性和反现代性的发展演变过程,在各种模式的类同性基础上,深入分析其反现代性的同质性内涵,探讨其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对其后中国戏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