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来黄渤海蓝点马鲛资源分布及渔获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_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点马鲛(下文称鲅鱼)俗称鲅鱼、燕鱼、板鲅、马鲛、社交鱼、青箭等,为食用性鱼类,性凶猛贪食,游泳敏捷,体多蓝黑色,有暗色条纹或斑点,海产。是黄渤海的重要经济鱼类,大部分时间栖息在水体中上层,因此对于水域环境的变化敏感度较高。其鱼群位置的变动、渔获量的多少,都与黄渤海水域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渔场中心位置的变动,往往受暖流、沿岸流与大河水流影响。目前鲅鱼广泛的分布在中国的东海、黄海和渤海。历史上在1855年黄河改道之前,其资源分布在渤海的数量并不多,自1855年黄河改道之后,其分布明显发生了变化,中心渔场开始由黄海北部向西移动,进入渤海,并扩展到渤海北部。渔业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动,实际上是渔获量的变动。随着经济的发展,渔获量的多少,虽然与海中鱼类实际存在的数目有关,但是很大程度上人们所记录的数字和渔业发展以及捕捞技术有最直接的关联。建国之前,《地方志》的记载中,因较少记载鱼类捕捞的数量,所以不易考察其数量的变化,建国以后的新方志中有很多记载捕捞数量的资料,可以此为据进行考察以观其变化。虽然就黄渤海的海洋环境来说,水温、水质、深度、海流等条件均适合渔场的形成,而且浮游生物、饵料丰富的河口地带,以及寒暖流交汇地带也十分适合鱼类生殖繁衍。然而即便是有丰富的资源,也因为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使得渔业发展一直处于近海范围内的小规模捕捞。大好的宝藏弃之于海洋,不免引起外人的垂涎。清末以来,由于日本的侵渔,科技的进步,环境的污染等诸多因素,使黄渤海的渔业生产在曲折中前进。生产技术的进步,是渔业生产的原动力,可使渔获量大大增加,渔业经济也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而发展。渔具和捕捞方法的创新都大大促进了渔业产量的增长。渔业生产工具经历漫长的演变,才有了今天现代化的捕捞方式。建国以来尤其是60至70年代,鲅鱼作为我国北部沿海地区的主要捕捞经济鱼类,产量一直很稳定,但是70年代末其种群资源数量发生了很大的波动,从渔获量的数字来看,某些区域已然形不成渔汛,甚至是出现了绝迹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过渡捕捞的原因造成的。同时由于不断增加的海岸工程建设、生态环境污染、饵料生物短缺等原因,黄渤海鲅鱼种质资源一直处于严重威胁中。而在渔民社会中,在鲅鱼文化的聚集地,此种资源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经济和饮食上,甚至影响到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民间流传着与鲅鱼有关的丰富多彩的传说。鲅鱼公主的故事,使其成了美丽、勇敢、智慧、勤劳的化身;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儿女给长辈送鲅鱼的习俗,更是代表着儿女对父母的孝心。每逢鲅鱼上市季节,青岛的年轻人就会拎着新鲜的鲅鱼回家孝敬老人,这种现象逐渐成为青岛当地一种独特的民俗风情,并有着积极的海洋文化内涵。
其他文献
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城市中的灯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城市中的温度、二氧化碳、树木养护管理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城市的发展会对生物
电信企业随着客户规模的不断壮大,客户管理模式也在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原有的一对多式的粗放型管理转变成了一对一的精细化管理。在此过程中,企业充分利用了运营支撑系统积累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投入的加大,高职院校实验教学有了迅速发展,实验室建设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化学实验室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民众教育是晚清至民国时期逐渐酝酿兴起的一场教育启蒙运动,在中国近代社会和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民国初期民众教育运动的蓬勃发展,推行民众教育的综合机关——民众教
目的探讨山慈姑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将山慈姑提取物经大孔树脂(D-101)分离得到4个组分A,B,C和D,用倍比稀释法测定其抑菌活性。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对组分D有
“蚁族”是我们国家新出现的“第四大弱势群体”,这一群体产生的社会背景就是社会转型。作为弱势群体,他们具备弱势群体的一些共性,但也有其自身的特性。本研究主要从经济、政治
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正面临日益枯竭的危机。柴油作为来源于石油的主要的日常消费能源和工业能源,随着石油资源的消耗,也无可避免的会遇到供应不足的困境,寻找柴油的替代能
研究目的探讨PD患者的抑郁与睡眠障碍的临床特点,为PD的早期预警提供参考;探讨Y-27632诱导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MSCs)在体外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潜能,以便能够为干细胞提供一种
帘蛤科是异齿亚纲双壳贝类中种类最为丰富的一个科,该科包含14个亚科共800多种现生种类。因为帘蛤科贝类很多为大、中型种类且属于海洋底栖环境中的优势种,所以在生态及经济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土地尤其是建设用地的需求日益加大,城市土地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土地需求者开始将目光从城市转移向农村。同时,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二、三产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