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激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近些年受到了研究者关注。研究者提出应激-亲社会行为的“照料和结盟”模式,即应激后个体通过积极的社会互动寻求社会支持以缓解自身的焦虑和痛苦。目前,研究者围绕着应激后个体的“照料和结盟”反应假设进行了诸多验证,但是由于各研究中用于测量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范式存在差异,导致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同情作为一种亲社会情感是个体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动机来源。探讨应激和同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应激与亲社会行为间的内在联系。另外,应激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也可能因不同个体的应对能力而存在差异。自我同情作为个体情绪调节的一种有效策略,可以在面对应激时起“缓冲器”的作用;这一策略如何调节应激与同情反应间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针对上述研究问题,研究设计了两个实验研究:研究一采用修改后的特里尔社会应激任务,考察了急性心理性应激对个体同情反应的影响以及特质自我同情在二者关系间的调节作用;研究二通过写作任务诱发个体的自我同情,考察自我同情诱发在急性心理性应激与个体同情反应间的调节作用。研究一结果表明:(1)相较于对照组,应激组被试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反应(边缘显著);(2)特质自我同情在心理性应激后的RSA反应性与同情RSA反应性间起调节作用,即在低特质自我同情个体中,应激RSA反应性对个体同情RSA反应性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但在高特质自我同情个体中,应激RS A反应性对个体同情RSA反应性的预测作用不显著。研究二结果表明:(1)自我同情诱发组被试的同情反应(同情问卷得分)低于对照组被试(差异边缘显著);(2)诱发组被试的自我同情水平在应激RSA反应性和同情反应间起调节作用,即低自我同情个体中,应激RSA反应性对个体同情反应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相反,高自我同情个体中,应激RSA反应性对个体同情反应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3)对照组被试的自我同情水平在应激RSA反应性与同情反应间起调节作用,即对高自我同情个体,应激RSA反应性对个体同情反应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而对低自我同情个体,应激RSA反应性对个体同情反应的预测作用不显著。本研究结论:(1)急性心理性应激下个体会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反应;(2)急性心理性应激与个体同情反应间的关系受个体自我同情水平调节,但二者间的关系因同情反应测量指标不同而存在差异;(3)对自我同情进行诱发后,心理性应激与个体同情反应间的关系受到诱发后自我同情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