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茶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Massee)可寄生茶树引起茶云纹叶枯病(Tea Brown Blight)。该病是危害茶树叶的最常见病害,在世界各茶区分布广泛,造成叶枯、芽坏死以及枯萎等症状,从而导致茶叶的产量和质量的严重下降。本研究从茶叶片上分离得到茶云纹叶枯病菌株LT-3-1,相比正常的茶云纹叶枯病菌株DP-3-1,菌株LT-3-1的菌落形态较异常,生长速度较缓慢,致病力也较弱。通过提取LT-3-1和DP-3-1菌株菌丝的dsRNA,发现LT-3-1中存在8条dsRNA片段,大小分别为2444、2253、2012、1299、1122、1085、1053和990bp,共编码了10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Finder,ORF)。其中dsRNA1、-2、-3、-4、-6、-7都编码一个独立的开放阅读框,依次命名为ORF1、ORF2、ORF3、ORF4、ORF6、ORF7,而dsRNA5和-8分别编码ORF5-1、ORF5-2和ORF8-1、ORF8-2。其中ORF1编码依赖RNA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ORF3编码甲基转移酶,ORF4编码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其他的开放阅读框所编码的蛋白功能未知。基于该病毒与已知病毒的序列相似性和RdRp进化树分析,显示该dsRNA链为一个新的dsRNA病毒基因组成分。基于该病毒的病毒形态(见下面分析),我们将其命名为刺盘孢线形病毒(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filamentous virus 1,CcFV1)。采用蔗糖梯度超速离心提纯病毒粒体,从各梯度层提取核酸显示在20%-30%蔗糖层存在8条核酸链,大小与从菌丝中提取的8条dsRNA大小一致;提取蛋白显示在该层存在大小为31kDa的蛋白(命名为P31),经质谱分析表明P31为该病毒的CP蛋白,由dsRNA4编码。将20%-30%蔗糖层纯化的病毒液进行铜网吸附后负染,经透射电镜观察,观察到了长线形的类似病毒的粒子,长为127.1-4661.6nm,宽为11.9-17.7 nm。为了进一步的确定该线形粒子是该病毒的病毒粒体,回收P31蛋白免疫2-3周龄的Balb/C雌鼠,制备CcFV1 CP蛋白的多克隆抗体,间接ELISA测定其效价为1:128000,最适工作浓度为1:2000,且Western-blot分析证明该抗体可与P31蛋白发生特异的免疫反应。将提纯的病毒液和稀释的抗体(1:2000或1:8000)混合,经铜网吸附负染进行透射电镜观察,显示该抗体有效地结合在线形粒子周围,由此确定该线形粒子即为该病毒的病毒粒体。对菌株LT-3-1的分生孢子后代进行单孢培养,挑取47株单孢后代菌株进行dsRNA的提取以及RT-RCR检测,结果显示CcFV1在后代菌株中的脱毒率为100%。采取PEG介导CcFV1 dsRNA1至-8转染无毒菌株DP-3-1和脱毒菌株LT-3-1D2的细胞原生质体,提取dsRNA进行病毒检测,表明在两种菌株中的传毒率分别为10/94和3/129。对脱毒和转染菌株进行病毒提取,从转染菌株中可以提取到CcFV1的核酸、蛋白和长线形病毒粒子,而脱毒菌株中检测不到这些成分。比较脱毒菌株和带毒菌株生物学性状表明,带毒菌株较无毒菌株黑色素增多,菌丝轮纹圈消失,生长速度降低(正常菌株为6.3-6.5 mm/d,带毒菌株为5.4 mm/d),致病力减弱(正常菌株病斑大小为6.1-14.9 mm,带毒菌株为5.4 mm)。将菌株LT-3-1和脱毒菌株LT-3-1D2进行超薄切片观察,相比较于菌株LT-3-1D2来说,菌株LT-3-1细胞中囊泡结构增多,伏鲁宁体和液泡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