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铨的文学创作与民族主义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bin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铨在清华读书期间就已经开始了他的文学活动,不仅创作有诗歌、长篇小说,还曾翻译过很多外国诗歌和小说。他此时的创作风格可以用“浪漫悲剧”来概括,这同样可以用来概括陈铨后期小说和戏剧的创作风格。陈铨创作中的“浪漫悲剧”取向受到了王国维介绍的叔本华悲观主义、《红楼梦》的主情主义和哈代小说的影响。“浪漫悲剧”还与民族主义思想之间有着相通的内在心理机制。从陈铨的作品和相关材料中可以看出他的民族主义思想有着自身形成的轨迹,陈铨在国外留学时的民族创伤体验是促成他民族主义思想形成的重要原因。他的民族主义思想主要包括:相信世界将被一个优秀的民族领导;强调民族至上、国家至上;反对极端的个人主义,主张个人应为民族国家利益贡献自己的一切;发起民族文学运动来强化民族意识等。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受到了德国法西斯主义和尼采哲学的影响。 陈铨在1940年代倡导了民族文学运动,这个运动不存在指导文学创作的具体主张,其核心内容是倡导“民族意识”:即民族至上、国家至上。他的民族文学运动中存在两个悖论:“天才说”与民族意识,文学与宣传。他的民族文学运动和国民党1930年代的民族主义文学的根本差异在于作者主体身份的不同,但由于他们的观点有诸多相似之处,这使得他们在现实之中又存在某种共谋关系。以陈铨为中介,可以在现代性的视野中把“战国策”派和学衡派联系起来考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学衡派扮演了质疑和批判新文化阵营的角色,而陈铨与学衡派尤其是与吴宓的关系密切,他对建设民族文学的看法与吴宓的文化、文学主张有颇多相似之处。而“战国策”派对“战国图景”的描绘本身便凸现了现代性中存在的民族主义和民主自由观念的内在冲突,“战国策”派对民族性格的反思延续了近代以来的“国民性”批判传统,但他们把民族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又显示了过于注重现实功利的特征。 1940年代,陈铨及“战国策”派其他成员引发了关于“英雄崇拜”和“妇女回家”的两次争论。陈铨在民族主义的立场上极力倡导“英雄崇拜”,而沈从文在认同“战国时代”的前提下极力论证民主政治的意义,他们之间的争论是现代性自身矛盾的一种体现。同样,“战国策”派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主张“妇女回家”,而聂绀弩等从男女平等的角度来给予反驳。但实际上,聂绀弩和“战国策”派成员的出发点一样,都是在强调女性应为民族国家利益服务,这背后都是一种男性中心主义的体现。
其他文献
The rough sets and Boolean reasoning based discretization approach (RSBRA) is not suitable for feature selection for machine leing algorithms such as neural net
清词是宋词之后的另一个高峰,而清词的复兴从顺治康熙年间开始。目前对于清初词的研究,相对于对宋词的研究来说依然相当薄弱。咏物词是词学的重要题材,对于宋代的咏物词已有专书
学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的网络交流的频繁、密切,一些网络新词的出现更是为网络语言的发展注
本论文旨在考察汉英两种语言在词语借用中吸收规模、同化方式、吸收能力等方面的异同,以发现汉英外来词吸收的一些规律。论文首先从语音、语义和词形等方面探讨了汉语和英语中
作者在存在主义视野下看到的鲁迅,是一个超越了“死亡——虚无”,创造了自我生命意义的现代信仰者,一个介入、批判、反抗“苦难——黑暗——虚无”世界的“战士”。第一章指出,一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促进党群关系、党政关系、党内关系更加和谐,
The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generation technology is highly efficient, and clean and is considered as the most hopeful green power technology. The operating pr
中国士人文化在汉魏时期发生了一次转型,诞生了独具特色的魏晋六朝文化。而这一切的源起都应追溯至东汉一代,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皆可以从对东汉官僚地主世家的分析中找到答案。
This paper proposed a watermarking algorithm for tamper-proof of web pages. For a web page, it generates a watermark consisting of a sequence of Space and Tab.
以“理”求义是北宋经学诠释学中实现儒家经典意义变古与创新的一种重要方法论。在这一释经的方法论中,就儒家经典文本意义的提取呈现出显在的本体论诠释学思想。本文正是据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