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非典事件过后,危机管理便慢慢成为中国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也在最近十来年间蔓延到各个研究领域,且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应用到危机管理中的合作网络研究的很少。建国以来,发生6.9级以上大地震共32次,累计死亡人数近三十七万人,平均每两年我国就会发生一次较大的地震,且带来巨大的破坏力。可见,地震危机管理是中国危机管理一个相当大的分支。本文选取2013年4月20日发生的雅安芦山地震为案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地震应急管理的合作网络结构,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从五个部分讨论危机管理中的合作网络结构。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本文研究意义、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动态,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是介绍了我国危机管理系统的应急机制、应急法制、应急预案,并比较了中美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变化。第三部分是分析雅安地震发生之前政府制定的地震应急系统所形成的计划网络,和地震发生过后政府执行地震应急系统所形成的执行网络,并比较计划网络与执行网络的网络结构。第四部分是对执行网络的合作交流结构进行分析,而后采用聚类分析更近一步分析。第五部分是结论与建议。 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本文主要有四个结论。第一,中央集权有向地方分权的趋势,地震应急响应机制更强调归属地管理原则。第二,政府在应对地震危机管理时,不应该强行阻拦社会团体、志愿者等草根非政府组织进行抗震救灾活动,应该依法有序的引导草根非政府组织进入灾区。第三,在计划网络和执行网络的核心-边缘测量中,发现“群众生活组、抢险救灾组、基础设施保障和灾后重建组”这三个工作组都属于核心区域,即政府在地震发生前的应急预案中和地震发生后应急响应系统中都必须重视这三个工作小组的工作内容。第四,聚类分析发现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组织交流与合作的甚少,非政府与非政府之间的交流也很少,政府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