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择拉萨林周县、墨竹工卡县、堆龙德庆县和达孜县为重点研究区域,通过野外考察采样、居民膳食消费调查,结合环境(土壤和饮水)、食物、人发样品硒等元素的室内分析,利用多种统计分析与模型模拟方法,探讨了拉萨大骨节病区环境硒的分布特征,评估了不同人群膳食硒等元素的日摄入量,分析了集中入学政策及膳食结构改变对病区学龄儿童硒营养水平的影响及对拉萨大骨节病病情变化的影响,为西藏大骨节病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 (1)拉萨地区土壤、牧草、作物和水的硒含量总体处于低硒水平且病区显著低于非病区,病区耕作土壤可利用态硒含量低是当地土壤-作物低硒循环的重要影响因素。拉萨地区土壤-植物的低硒生态循环特征并未改变,对大骨节病的影响依然深远。 (2)拉萨大骨节病流行区农牧民食物消费结构仍以谷物为主,肉、蛋、蔬菜类等副食摄入量明显不足,但居民主粮消费由原有的封闭的自产自给模式向半开放-开放的模式逐渐转变,大米和面粉等外源性高硒粮食摄入频率增加。研究区居民日膳食硒摄入量平均为12.33μg/d,61%以上的人群日硒摄入量超过了以往发生大骨节病地区的人群硒的摄入量(11μg/d),但绝大多数居民日膳食硒摄入量难以满足人体对硒的最低生理需要(20μg/d),病区居民膳食硒摄入量在一定程度仍受到当地低硒生态环境的制约。 (3)拉萨大骨节病区学龄儿童发硒平均含量为0.232±0.058μg·g-1,与30多年前相比,儿童硒营养水平明显提高,与病情下降趋势一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西藏开展的教育三包政策的实施,因儿童集中入学而逐渐带来的膳食结构的改变、主粮的更替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病区儿童硒营养水平整体提升的关键因素。调查中亦发现仍有20.3%的病区儿童发硒含量低于0.2μg·g-1,处于硒缺乏状态,女童发硒(0.219±0.045μg·g-1)明显低于男童(0.258±0.046μg·g-1)(P<0.001),其原因需要进一步探讨,在制订防病措施时也应予以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