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1ha小麦-玉米轮作农田,定量测定了氮素硝化-反硝化损失、N_2O排放、氨挥发、NO_3-N淋溶损失、土壤氮素净矿化、作物对氮素的吸收等氮素循环转化途径,分析了不同氮素损失途径的相对重要性,揭示了华北太行山前平原农田氮素输入输出的数量特征和氮素的平衡状况,为制定减少氮肥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的决策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氨挥发和NO_3-N淋溶损失是本区域农田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是氮肥利用率低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ha小麦-玉米轮作农田,定量测定了氮素硝化-反硝化损失、N_2O排放、氨挥发、NO_3-N淋溶损失、土壤氮素净矿化、作物对氮素的吸收等氮素循环转化途径,分析了不同氮素损失途径的相对重要性,揭示了华北太行山前平原农田氮素输入输出的数量特征和氮素的平衡状况,为制定减少氮肥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的决策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氨挥发和NO_3-N淋溶损失是本区域农田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是氮肥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每年因氨挥发而造成的肥料氮损失量为60 kg N ha~(-1),占施入肥料氮的15%。NO_
其他文献
准确的估算作物腾发速率(耗水量)对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减少无效的土壤水分散失、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估算作物腾发速率的方法很多,本研究采用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作物系数法。 自 2003 到 2004 年,参加了导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京蒙沙源区植被建设中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50139040),并负责人工草地青贮玉米六个处理三个重复的灌溉试验。本文用无水分胁迫、有水分胁迫两种
植物肌动蛋白(actin)骨架在高度特化的细胞如花粉管、根毛、纤维等的发育及形态建成中起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表明,ADF/cofiun(actin depolymerizing factor/cofilin)对肌动蛋白骨架的组装和功能至关重要,而肌动蛋白骨架对细胞伸长和顶端生长是必需的。本实验室从棉花cDNA文库中筛选出来7个ADF基因,并对该基因进行了分子克隆和表达分析,以此深化对ADF基因结构,
稻作抗旱性研究一直是稻作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全球水资源的日益缺乏和旱灾的日趋严重,栽培稻的抗旱性研究愈发变得重要。本研究从旱稻297、旱稻616、旱稻10号、旱稻44、旱稻4号、巴西陆稻几个改良旱稻品种辐射突变体后代中筛选到了一些对干旱反应敏感即敏旱突变体以及强抗旱矮秆突变体,对这些突变体进行了不同地点、不同年份、不同干旱程度胁迫下的重要生物学和农艺性状及有关水分生理指标的测量鉴定。获得了
本项目是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进行亚麻遗传转化的研究,获得稳定表达NP-1基因和抗亚麻枯萎病的转基因亚麻株系。为亚麻抗枯萎病育种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研究方法是以纤维用亚麻(L.usitatissimum)品种7309为材料,以亚麻组织培养再生植株为基础,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建立亚麻的遗传转化体系,并成功地获得了转兔防御素基因的亚麻植株。通过土壤画线法和直接喷洒法接种亚麻镰刀菌,检测转基因亚麻
本文分析了小麦生产的高产规律以及小麦高产途径的演变,总结了各高产途径的特点及其局限性。通过试验研究提出了新的小麦超高产途径:“增苗、控叶、高积累”栽培法。 “增苗、控叶、高积累”栽培法的主要内容是:相对增大播种量,把上部叶片控小,实现后期高光合积累。这条途径的主要技术特点是:(1)在适期播种的基础上,相对增大播种量15-20%;(2)春季第一次肥水时间推迟到拔节以后,把单茎上三叶叶面积控小;
本文以保障进口木薯产品质量及保护国内相关农业产业为目标,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对目前影响进境木薯产品通关速度的关键原因重金属检测技术进行了重点研究,将微波酵解和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应用到木薯产品的重金属检测工作中,取得了进展,明确了进境木薯产品的重金属检测采用微波消解前处理、等离子体质谱仪进行检测的科学参数:本实验方法中,As(砷)、Cr(铬)、Cu(铜)、Sn(锡)四种元素的检测值与真实值的相关系数均为
棉花标准是根据棉花的经济价值、使用价值以及工农业生产发展需要而建立的,是衡量和鉴别棉花质量的准则和依据。 现行国家棉花标准——《棉花 细绒棉》(GB 1103—1999),对于棉花品级的评定是根据棉花的“成熟程度、色泽特征、轧工质量”三个条件,用手感目测的方法来确定。而美国、澳大利亚等世界上的产棉大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使用仪器来测试棉花质量,并制定了仪器化检验棉花质量的标准。
本文对北京地区西洋参新发生的一种线虫根腐病症状进行了描述,初步确定是由线虫纲、茎线虫属线虫引起的,对与该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如土壤质地、水分、温度、土壤中真菌数量情况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研究了不同生物和化学制剂、不同肥料(有机碳素肥和蚯蚓氨基酸肥)对西洋参根围土壤中线虫、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影响以及对西洋参线虫病害的防治效果及西洋参生长发育的影响。菌线威、线净对线虫高发病率地块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间套作是我国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精髓,具有充分利用资源和高产高效的特点,将在未来农业持续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中豆科/禾本科间作作为我国增加粮食产量的措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国内以往对间作系统中产量优势和养分竞争的研究较多,而对根系形态变化研究较少,特别是大豆和蚕豆在间作体系中表现差异极大,对其原理并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在砂培条件下研究了大豆和蚕豆苗期根系形态的差异,并在土培条件下对大豆/小麦
潍麦7号是山东省潍坊市农科院于2002年选育成功的抗病、抗逆性强、产量潜力高、优质专用的小麦新品种。本项研究利用潍麦7号在山东省内多点区域试验的调查结果,采用生物统计方法分析了潍麦7号的丰产、优质及适应性广的特性,研究了生态环境和栽培技术对潍麦7号农艺性状的影响,并对潍麦7号作亲本培育出的优良小麦新品系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 1、在2001-2002年山东省小麦区试中,潍麦7号与其他品系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