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Intervention,PCI)并应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监测抗血小板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临床病历的回顾性调查研究,分析不同临床分型冠心病患者的凝血特点以及PCI术后抗血小板药物反应性与近期缺血事件的关系,探讨TEG在冠状动脉介入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100例2012年12月22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资料相对完整、接受PCI治疗并应用TEG监测抗血小板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按冠心病临床分型标准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组、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组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组,比较三组患者的凝血情况;依据患者PCI术后TEG检测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分为抗血小板药物反应正常组与抗血小板药物反应低下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情况以及出院三个月内缺血事件发生情况,并将近期缺血事件与抗血小板药物反应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所有入选患者年龄均介于32-62岁之间,平均年龄(46.8±8.7)岁。1.100例患者中AMI组31例,UAP组48例,SAP组21例。(1)AMI组、UAP组与SAP组比较R值、K值明显缩短(P<0.01),MA值、Angle值明显增大(P<0.01),出现TEG高凝图形的比例明显增大(P<0.05),APTT明显缩短(P<0.01),Fib明显升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D-二聚体三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2.100例患者中,抗血小板药物反应低下组31例,抗血小板药物反应正常组69例。(1)抗血小板药物反应低下组MA值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出院3个月内发生的总缺血事件概率,抗血小板药物反应低下组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近期缺血事件与抗血小板药物反应低下呈正相关关系。结论:1.AMI组、UAP组与SAP组比较,血液呈相对的高凝状态;2.近期缺血事件与抗血小板药物反应低下呈正相关关系;3.TEG是一项监测、指导PCI术后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