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的发病年龄、性别、部位、大小、数量、手术方式、病理情况、免疫组化、靶向药物治疗等对GIST预后的影响,同时明确干细胞标记物CD133在胃肠道间质瘤表达,明确与预后及各临床指标之间关系,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0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手术的胃肠道间质瘤病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CD133表达情况。收集临床资料,分析各临床指标与预后之间的关系。通过应用STATA1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Kaplan-Meier生存分析估计其生存曲线,Log-rank法比较组间的差别,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本组病例105例,男女比例1.2:1(58/47例)。发病年龄27-79岁,中位年龄54岁。最常见的症状是腹部不适,具体表现为腹胀腹痛,共有52例(50.5%),无症状或体检无意间发现18例(17.1%),其他主要的症状有黑便15例(14.3%)、便血11例(10.5%)、腹部包块6例(5.7%),有3例病例因消瘦明显就诊。肿瘤原发部位为胃部53例(50.5%)、小肠29例(27.6%)、结直肠12例(11.4%)、腹腔腹膜后及原发不明11例(10.5%)。单发病灶84例(80.0%),两个病灶7例(6.7%),大于等于3个病灶者14例(13.3%)。肿瘤最大直径从0.5cm到>22cm,中位值9cm。<2.0cm组4例(3.8%);2.1-5.0cm组34例(32.4%);5.1-10.0cm组34例(32.4%);>10cm组33例(31.4%)。核分裂数≤5/50HPF组65例(61.9%);6-10/50HPF组27例(25.7%);>10/50HPF组13例(12.4%)。原发GIST有82例(78.1%),复发转移者23例(21.9%)。2008年NIH危险度分级:极低危组5例(4.8%),低危组24例(22.9%),中危组10例(9.5%),高危组66例(62.9%)。免疫表达: CD117阳性99例(94.3%);CD117阴性6例(5.7%)。CD34阳性77例(73.3%);CD34阴性28例(26.7%)。CD133阴性86例(81.9%);CD133阳性低表达16例(15.2%),CD133阳性高表达3例(2.9%)。CD133在胃、小肠、结直肠、腹腔腹膜后及原发不明组中表达有差异,P=0.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133在腹腔腹膜后及原发不明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部位。CD133在NIH高危组中表达高于其他组(P<0.0.5)。手术情况:探查活检6例(5.7%),姑息性切除9例(9.6%),根治性手术90例(85.7%)。原发GIST82例,其中72例根治性切除(87.8%),非根治性切除10例(12.2%)。我院收治且手术复发转移GIST患者23例,其中根治性手术18例(78.3%),非根治性手术5例(21.7%)。大网膜完整切除41例。术中出血20ml~10000ml,中位出血量480m1。术中输血最高12600m1,中位输血血量460m1。伊马替尼治疗:原发GIST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者5例,给药剂量400mg/d,用药时间3-12月。术后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51例(48.6%),其中服药1年17例(16.2%),2年16例(15.2%),3年及以上18例(17.1%)。接受舒尼替尼治疗3例(2.9%),均为伊马替尼耐药后二线治疗。参加临床试验1例。中高危组GIST共有76例,术后接受伊马替尼治疗44例,伊马替尼组与对照组5年生存率分别是74.9%、44.3%,P<0.05,单因素分析两者有统计学差异。同时比较复发转移情况,伊马替尼组较对照组低。本组复发转移GIST中18例(18/23例)术后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复发转移情况的比较,x2=5.1532,P=0.023,统计学上两者有显著差异。本组105例患者术后复发转移56例(53.3%),转移部位主要有肝脏、腹膜。生存分析结果:入组10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1年、3年、5年的总生存率95.9%、80.7%、59.1%。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手术方式(非根治手术、根治手术)、术中输血量、肿瘤大小(≤10cm、>10cm)、肿瘤部位(小肠、非小肠)、CD133、 NIH危险度分组(高危组和非高危组)对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NIH危险度分级中高危组(Ⅲ+Ⅳ) GIST患者术后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与对照组5年生存率分别是74.9%、44.3%,P<0.05。两者有统计学差异。原发GIST接受根治性手术和非根治性手术两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5.2%、36.0%,P<0.05,两者有统计学差异。Cox回归分析提示手术是否根治(P=0.041)和NIH分组是否高危组(P=0.038)是影响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手术方式(根治性、非根治性)、NIH分期(高危组、非高危组)是GIST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高GIST患者接受根治性手术预后较好,危组GIST患者预后较差。原发GIST的首选治疗是根治性手术。2.建议中高危组GIST患者术后行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可提高生存率,控制复发转移。复发转移GIST患者术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后能够提高肿瘤控制率,减少复发转移。3.CD133在腹腔腹膜后及原发不明GIST和高危GIST组中阳性表达较高,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数量、核分裂数、复发转移等因素无关。4.CD133并非独立预后因素,本研究中CD133阳性GIST患者预后较差,影响预后与其阳性表达在腹腔腹膜后及原发不明组和高危组中较高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