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高健出生于二战期间,成长于二战后和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这三段充满变数的人生经历是形成其对生活的原初体验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文学作品紧贴时代脉搏,多以针砭时弊、贴近社会现实矛盾见长。作为社会派代表作家之一,其文学更加注重题材和内容所具有的社会性意义。他所关注的对象几乎都是处于社会底层或是边缘位置的人群,描写他们艰难的生存境况和生命意义的脆弱性,探求个体生命的本真意义。本文将开高健及其文学文本置于日本战后社会迈向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发生急剧变化的三段历史背景下,深度挖掘和阐释其文学中蕴含的社会思想,并结合日本社会20实际40年代后半期、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五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对开高健文学的社会批判意义进行了论述。在其早期的文学创作中,开高健文学主要关注的是无可奈何地被迫接受战败事实,面对战后空虚、混沌社会状态求生青年知识分子的迷茫心境。在日本从战后废墟时代转向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开高健敏锐地抓住了普通百姓生存意识和价值观的变化,通过创作《恐慌》《巨人与玩具》等一系列小说,对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产生的诸如人的疏离感、孤独感以及人性异化等现象进行了批判,并探讨了上述现象产生的历史与社会原因。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后,普通百姓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首先需要考虑的是生存问题。同时,个体主体性发展受到严重地制约和阻碍,重获自由的个我又面临着再次被编入高度组织化和官僚化的经济社会的危险。为了探求个体生命的意义,开高健开始进一步向外探索个体生命意义,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赴越南战场考察,并创作了《越南战记》、《闪光的黑暗》、《夏天的阴翳》等一系列越战小说。越南战场的社会现实彻底地击碎了开高健的理想。反观日本国内,现代化进程已基本完成,开始步入大众消费主义时代。为了抵制大众消费社会对权威意义消解的负面影响,寻求失落的意义,从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起,开高健开始周游世界,到处钓鱼、打猎、冒险,坚持以对生命的真实体验和对朴实生活的思考作为自己文学创作的出发点,写下了一系列有关钓鱼和冒险的纪行文学。这些文学最终成了大众抵抗标准化、统一化、同质化现代社会的文化代码。纵观开高健文学创作历程,无论是其前期的《恐慌》、《巨人与玩具》、《流亡记》,还是中后期的《越南战记》、《闪光的黑暗》、《夏天的阴翳》、《opa》,他总能在第一时间嗅到社会中蕴藏的危机,并将之付诸文本,写成小说。作为废墟一代的开高健,出生于战争期间,成长于追问生命意义和深度挖掘人生意义的现代,并穷其一生探索个我生命价值,到了老年却又遭遇到生命意义的失落与宏大历史叙事的消解,这既是开高健个人人生境遇的悲哀,也是日本现代社会中废墟一代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