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十年代起,意识正式成为纯科学研究对象。意识问题不仅在哲学上被重新搬上舞台,在科学研究上,被认知科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神经科学、脑科学、心理学、物理学等学科所深入探究。同时,从六十年代起,东方文化在西方再次风行。各种Meditation(冥想、禅修等)思想、实践活动首先由于其临床医学上的功效,引起了人们极大兴趣和广泛注意,并随着脑科学仪器的开发,展开了对其的大量研究。由于Meditation意识体验的特殊性,被试第一人称体验报告的细腻性、准确性、稳定性,九十年代后期以来,意识研究和Meditation碰撞出了激烈的火花。在意识的哲学难问题上,Meditation的体验报告作为合适的理想第一人称数据来源,为神经现象学所推崇。神经现象学认为,要回应意识难问题,应该回到更先验的水平,探究意识的结构及其产生。因而倡导对意识形而上学难问题进行方法论上的补救,即吸收现象学传统,回归重视体验,使体验的第一人称数据与科学实验的第三人称数据互惠互束,用体验给科学研究以指路。Meditation实践者,尤其是来自佛教传统的修行者,能够掌握良好的类似“现象学还原”的技能,较好地完成特殊实验任务,并给出稳定、细腻的体验报告,从而为意识研究带来新契机。在意识的当代科学研究中,在意识活动主要由脑产生、意识活动具有对应神经活动关联、Meditation活动产生特殊意识体验的假设基础上,九十年代以后开展了大量关于Meditation的脑科学和神经科学实验研究。现阶段对Meditation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Meditation对实践者的注意力、情绪、健康的影响上。通过脑电研究,探索不同种类、不同阶段Meditation的脑电活动特征;通过脑成像研究,探索不同脑区和脑网络的结构、功能特征。虽然现阶段研究带来了丰富的成果,但Meditation的神经科学实验,主要停留在比较零散的意识机制的组分研究上,对意识如何产生的解答缺乏根本性的突破。通过对Meditation带来的特殊意识现象的研究,不仅从根本开拓科学方法的视野,更带给人们对科学方法和意识的更深层认识。未来对Meditation的神经科学研究的发展,可能会带来意识研究的新契机,或者,也可能如量子理论般对我们的现实在世经验本身造成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