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棕壤中弱晶质矿物稳定土壤有机碳的机制研究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y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四种不同利用方式的黄棕壤进行微团聚体的分级,然后用6%NaOCl氧化微团聚体颗粒得到土壤稳定性有机碳氮样品。测定黄棕壤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和氮的含量以及其表面性质(SSA、CEC等),并用连二亚硫酸钠-柠檬酸钠法、草酸铵法和焦磷酸钠法提取不同形态的铁铝氧化物,分析土壤表面性质及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的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关系。结果表明:1.黄棕壤微团聚体中总有机碳和氮的含量变幅分别为1.50~27.75 g·kg-1和0.18~3.78 g·kg-1,稳定性有机碳和氮的含量变幅分别为0.75~22.1 g·kg-1和0.05~2.51 g·kg-1;黄棕壤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和氮的含量基本上均随土样粒级的减小而增加,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递减,且一般主要集中在<2μm粒级微团聚体上,其次为<20μm微团聚体。稳定性有机碳和氮的指数(SIc和SIN)分别为38%~90%和19%~79%,且SIc和SIN基本上随粒级的减小而变大。2. 20~250μm和2~20μm微团聚体粒组分别做为旱作黄棕壤和水稻土黄棕壤的优势团聚体,它们还是黄棕壤中新增有机碳的主要固定场所;<0.2μm微团聚体中有机碳的稳定性较好,但是其对总有机碳的积累贡献不大;微团聚体中的粉粒(2~20μm)和粗粘粒(0.2~2μm)组分对土壤总有机碳的积累及稳定作用都较强。3.黄棕壤的比表面积和阳离子代换量基本均随团聚体粒径的减小而增大。比表面积与阳离子代换量显著相关,随比表面积的增大,阳离子代换量呈对数增加;且比表面积和阳离子代换量与土壤有机碳和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矿物稳定土壤有机碳的机制可能是由矿物的表面吸附作用引起的,或者是土壤有机碳与矿物相互交结形成有机-矿物复合体。4.林地土等三种旱作黄棕壤中游离态铁氧化物高于水稻土黄棕壤,而其他两种形态铁氧化物的含量低于水稻土黄棕壤的,淹水条件下可能更有利于铁的活化和络合;旱作黄棕壤中无定形态铝氧化物和络合态铝氧化物的含量高于水稻土黄棕壤。5.黄棕壤铁铝氧化物的分布规律基本上与稳定性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基本一致,各种形态的铁铝氧化物含量均与稳定性有机碳和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且无定形态铁铝氧化物更有利于稳定性土壤有机碳和氮的保存。粘粒部分的铁铝氧化物含量和稳定性有机碳氮含量最高,这说明粘粒中铁铝氧化物在保存有机碳和氮方面有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鄂东南年降水量充沛,但是季节性干旱较严重。干旱不仅限制了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同时也降低了土壤磷的有效性。红壤是鄂东南的地带性土壤,具有强大的固磷能力。为解决红壤干旱引起的磷的有效性降低的问题,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大多单从提高土壤抗旱能力或磷肥有效性的角度出发。本研究试图在提高土壤保水能力的基础上同时提高磷肥的有效性。本研究以鄂东南的红壤为主要试验材料,试验设计为:对照(CK,土壤中不施加磷肥和保
<正>一、选帖自作主习书选帖,最好"自己作主"。选择几家范本,放在一起对照,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家一派来学来练。比如学楷书,就从欧阳询的《九成宫》、颜真卿的《多宝塔》、柳
本文以桑树品种龙桑一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量(NO:0kg/hm2,N1:105kg/hm2,N2:210kg/hm2,N3:315kg/hm2,N4:420kg/hm2,N5:525kg/hm2)和不同施氮方式(距桑树根部10cm、20c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