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全国雾霾天气问题经常出现在各大社交网站和时事新闻中,引发网民抱怨和调侃,这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其实一直以来,环境问题都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其中最为严重的是环境污染问题。中国式财政分权背景下地方政府在政治晋升激励和经济激励的双重刺激下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忽略环境保护和治理,忽视具有环境保护性质税收的征收,削弱了地方环境污染治理效果,加剧了地方环境污染。为此政府提出了“绿色财政”概念,期望从政府角度解决市场机制对地方环境资源的配置失灵问题。现在看来这些措施对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作用也不是非常明显,中国财税政策的整体环境治理效果不理想。基于以上背景,为了从财政因素视角来深层次探讨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影响机制,本文从收支双重维度的视角出发,开展中国式财政分权背景下绿色财政对我国地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理论上,当政府采取征收环境税费方式治理污染时,排污企业根据征税边际成本与治污成本的比较进行治污选择;当政府通过财政补贴鼓励企业治污时,排污企业根据补贴边际收益和外溢边际收益的比较进行治污选择。只有当环境规制者的规制措施实施到一定程度之后即绿色财政收支达到一定规模后才会达到“负外部成本内在化”和“正外部收益内在化”,从而使环境规制效果得以好转。因此,绿色财政对地方环境污染存在非线性的影响。实证上,运用2003-2014年的31省(市)省际面板数据,分别以绿色财政变量和财政分权变量为门槛变量通过构建面板门槛效应模型对绿色财政收支活动影响地方环境污染的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发现:绿色财政收支活动对地方环境污染有明显的门槛效应,且其在一定范围内抑制了地方环境污染。与此同时,财政收支分权通过影响绿色财政收支活动加剧了地方环境污染,而且财政收支分权程度越高,地方环境污染越严重。人口密度、研发强度、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教育水平以及城镇化水平等因素对地方环境污染也有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优化绿色财政收支活动和财政分权制度安排,改善地方环境污染治理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加大地方绿色节能环保支出,完善相关监督与绩效评价体制;逐步开征新的绿色税种,完善现有税制,提高税收“绿色化”程度;在现有财政分权制度框架下逐步改变目前唯“GDP”的官员政绩考核机制;加大教育投入,提高研发强度,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