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铜矿物以硫化矿为主,硫化铜矿以黄铜矿为主体,富矿少、贫矿多,在矿石开采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表外矿、废石和尾矿。采用传统的选冶路线成本高,对环境污染严重。生物浸出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湿法冶金新技术,是最具有商业前景的黄铜矿处理新工艺之一。对于黄铜矿而言,应用生物浸出技术仍有许多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在黄铜矿的微生物浸出过程中,存在着浸出一段时间后浸取速率明显下降的问题,即所谓的“钝化现象”,这将严重影响铜的浸出效率。以天然黄铜矿为研究对象,运用动态极化电位曲线测试和交流阻抗测试等电化学手段,对黄铜矿的腐蚀过程中的浸出条件因素即酸度、铁离子浓度、温度以及铜离子浓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黄铜矿的细菌浸出进行了研究。针对在南方某大型矿山采取的黄铜矿进行了细菌摇瓶浸出试验研究,对浸出渣进行了电化学分析,考察了碳对黄铜矿浸出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浸出环境中存在有C和Fe2+的协同作用时,pH值的降低有利于催化黄铜矿表面钝化层的消除;Fe2+浓度的增加也可以有效提高黄铜矿表面的腐蚀电流密度;当黄铜矿的浸出温度在40℃以下时,温度升高有利于黄铜矿浸出的发生,而当其温度大于40℃时,腐蚀电流密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铜离子的存在对黄铜矿的浸出效果影响不大。黄铜矿在含在Fe2+和C的浸出液中的最佳浸出条件为:浸出液pH值为1.0,Fe2+浓度为50g/L,浸出温度为40℃。黄铜矿生物浸出过程具有两个阶段,在浸出前期,由于细菌的存在加速了Fe2+氧化至Fe3+,导致浸出溶液电位上升,加速黄铜矿的氧化溶解。由于黄铜矿中碱性脉石的存在浸出液pH值先上升然后下降。浸出后期,由于黄铜矿表面元素硫及沉淀物积聚,以及内扩散控制的增强,浸出速率下降。通过黄铜矿生物浸出渣加碳和不加碳的试验结果相对比,得到碳的加入能够提高黄铜矿生物浸出渣的腐蚀电流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