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临床上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斑块和颈动脉狭窄对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和预防有重要意义。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各亚型的相关性,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
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为2006年10月~2007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的住院病人。病例组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4例,对照组为非脑血管病患者52例。入院后分别对病例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管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管腔狭窄程度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按病情变化将脑梗死组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和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按临床发病情况分为首次发病组和脑梗死复发组;采用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组(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组(PACI)、后循环梗死组(POCI)和腔隙性梗死组(LACI);按头颅CT或MRI显示责任病灶部位分为皮质组、皮质下组、皮质与皮质下混合组和椎-基底动脉供血组;前循环脑梗死组和后循环脑梗死组;按头颅CT或MRI显示责任病灶大小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和非腔隙性脑梗死组
结果:
1.脑梗死组颈总动脉(CCA)IMT、斑块发生率、不稳定斑块发生率和颈动脉狭窄≥50%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斑块好发于分叉处。脑梗死组颈总动脉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脑梗死组颈总动脉阻力指数(RI)高于对照组,调整患者年龄后,差异大多无统计学意义。
2.进展性脑梗死组梗死侧CCA-IMT、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两组患者不稳定斑块出现率和颈动脉狭窄率≥50%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双侧颈总动脉平均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舒张末期流速(EDV)均小于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双侧颈内动脉平均PSV和EDV、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平均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颈动脉粥样硬化与OCSP分型有关。四组患者梗死侧CCA-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CI组梗死侧CCA-IMT最大。TACI、PACI、LACI组不稳定斑块出现率均高于POCI组,其中PACI和POCI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CI、PACI、LACI组颈动脉狭窄率≥50%发生率均高于POCI组,其中TACI和POCI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四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出现率大于后循环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梗死侧CCA-IMT、斑块出现率、颈动脉狭窄率≥50%发生率和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皮质组、皮质下组、皮质与皮质下混合组和椎-基底动脉供血组各组患者超声检查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脑梗死病灶大小、脑梗死复发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无显著相关性。
6.血脂异常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相关,载脂蛋白(apo)B与CCA-IMT增厚的存在独立相关性,apoA和apoB/apoA比值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存在独立相关性,血脂与颈动脉斑块性质无相关性。
结论:
1.CCA-IMT增厚、不稳定斑块和严重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
2.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严重。
3.相比后循环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在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中更常见。
4.ApoA、apoB和apoB/apoA比值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