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革命以来的300年,人类创造了空前的工业文明。然而,生态危机的幽灵却从20世纪中叶开始席卷全球。全球性气候变暖、矿产资源严重短缺、自然环境持续恶化、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触目惊心的生态问题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使得人类不能再沉湎于因征服自然所带来的物质享受,并反思工业文明给自然界所带来的难以弥合的严重创伤。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审慎反省的基础上,“生态文明”的理念开始风行全球并逐步深入人心。强调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依存共生,生态文明开创了人与自然关系走向和解、和谐的新时代。当前,作为正在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新型文明范式,“生态文明”该走向何方呢?从广义上说,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在狭义上看,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系统的重要构成内容,即相较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指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文明程度。当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社会形态理论,来重温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时,我们发现: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真实映衬。一系列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警醒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是难以继续维持的,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迫切要求实现对工业文明的超越。面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困境,以人与自然关系这一视角来对人类社会发展进行历史分期,从而确立广义上的生态文明(社会形态)概念,显得尤为迫切。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关系,走与自然生态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用生态文明来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理念和行为准则,并将生态文明建构成为延续人类的生存发展的崭新社会形态,人类需要建构生态文明向度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要以生态经济形态为发展基石、以生态政治形态为体制保证、以生态文化形态为思想基础,并促进生态文明社会形态系统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向度的社会形态转型,这不仅是对300年来人类征服和主宰大自然之行为模式的彻底颠覆,还意味着人类社会文明将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重大变革。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然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却十分严峻,特殊的国情迫切要求我们走出一条崭新的文明发展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这是中国人民的创新实践,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也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步做出的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