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权分立中的灾荒救济——1941-1944年河南救荒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a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中后期河南出现了国民政府、抗日根据地、沦陷区日伪政权三个政权分立的局面,且保持了一定时期的相对稳定。1941年-1944年河南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灾荒,灾荒发生后国民政府、抗日根据地、沦陷区伪政府权分别进行了各具特色的灾荒救济。本文将对这个特定时期的灾荒救济进行研究。 在本文第一章中,对这一时期的河南政权的分布做简要介绍。叙述了此次灾荒的概况和形成此次灾荒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在第二章中主要对国统区、抗日根据地、伪政权的具体救灾措施进行了叙述。在灾荒救济中,国统区突出表现为以政府救济为主;而抗日根据地则突出表现为治标和治本相结合;沦陷区伪政权的救济则是以伪省政府的救济为主,地方政府与民间的救济活动则相对开展的较迟。 第三章分别叙述了三个政权的救灾效果,并对各个政权灾荒救济成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救济效果上看国统区和沦陷区的灾荒救济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部分地区一定时间内的饥荒,但总体上看是不成功的。只有抗日根据地的灾荒救济取得较好效果。国民政府救济不成功的原因在于其上层领导的不重视、贪污腐败救济体制的不健全以及缺乏监察系统的介入。而沦陷区灾荒救济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日本的经济掠夺政策,日本侵略者在河南摊派各种苛捐杂税,大肆搜刮、抢粮、掠夺劳动力、挖封锁沟、修封锁墙、制造无人区极大的破坏了沦陷区的生产力,造成劳动力锐减,耕地面积大幅下降,粮食产量急剧下跌,广大老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本身就已处于饥荒状态,极端缺乏抵御自然灾害的物质储积。日本侵略者所谓的救济,也是为了收买“民心”,为继续进行侵华战争服务的,且根本没有一定的规划,这决定了它的救济不可能成功。抗日根据地的救济环境相对较差,它不仅要解决自身灾民的生存问题,还要安置外来的流民,虽然得到外来社会的捐助极少,但其救济效果却是比较理想的。其成功的原因在于共产党、人民军队在抗灾中的表率作用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信。在灾荒救济中根据地政府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能够有效的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出“团结一致、上下一心”共抗灾荒的整体实力。 余论部分总结了这次灾荒救济的经验教训,并从这次灾荒救济中得到一些对于现实救灾具有借鉴意义的启示。
其他文献
本文以清末宪政为背景,从历史的、法律的角度对近代西方宪政国家所推崇的平等及其历史涵义进行了考察,指出近现代民主制国家对于民众平等权利的保障的体现主要是通过宪法及其相
加密网格模型能够描述近井垂直蒸汽超覆,稠油蒸汽驱是重力泄油过程而不是驱替过程得到证实,而且模型的非封闭性边界导致蒸汽带压力与现场实际压力相似。初期生产井蒸汽吞吐的
五千年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间儒家思想占据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统治了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深深影响并主导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虽然自五四运动以来,许多人把儒家
北宋官员的政治型贬降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官员争夺权力引起的贬降,一类是官员围绕政治决策进行斗争而引起的贬降。贬降的方式主要有罚铜、落职、降差遣、冲替、差替、放罢、追
三维流线模拟方法是有限差分模拟技术的补充。流线模拟的主要优点是能够显示流体流动通道和计算注水量分配系数,它的应用可以改进水驱项目的作业和开发方案。用流线模拟方法
“新农村”并不是一个新概念,1956年我国政府就曾提出建设新农村的目标。但并没有将其列入政府的工作日程。直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才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将其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