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60年代是全球“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年代,已进入“丰裕社会”,正经历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美国爆发了一场如火如荼的反文化运动。在蓄势待发的全球化大背景下,这场以青年人为主的运动不仅冲击和消解了当时美国资本主义的固有价值体系和社会秩序,推动了美国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对欧美工业化国家乃至全世界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这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青年运动仍是青年工作者和研究者应该挖掘的富矿。本文第一章绪论提出问题和界定相关概念,并对与论文选题有关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第二章对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进行脉络梳理,遵循运动发展的内在逻辑力求再现运动发生、发展至自消自灭的全过程。第三章,多视角透视青年运动,探究美国反文化运动发生的原因。美国独特的移民结构、独树一帜的清教文化、根深叶茂的自治和法治传统,以及与父辈生活状况迥异的“婴儿潮”一代在60年代长大成人,所有这些构成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独特的样貌。无论从政治学视角、社会学视角还是心理学视角看这一运动,都能给我们提供宝贵的借鉴。第四章,通过不同视角分析美国反文化运动,比较这场运动与旧式社会运动的同异。这场运动的主流更多的是追求人性的自由和平等,而不是改变社会制度。第五章,关于青年运动的新思考。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已经过去半个世纪,期间研究这一运动的论文汗牛充栋,我研究这一课题,幸运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理应有些新思考。历史上绝大多数群体造反运动都与社会结构剧变有关,这一次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一场全球范围的剧变,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是全球化时代的群体造反运动。以往的群体造反运动矛头直指政治制度或体制,具有暴力性,这一次造反主要是文化层次的造反,虽然运动后期出现暴力倾向,但运动的主旨是爱,正义,自由与和平,矛头指向是种族主义,清教束缚及美国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化时代的群体造反运动从来没停止过,无论是前几年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还是去年台湾青年的“向阳花”运动,都具有反文化含义。所以对如何认识、怎么引导青年运动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