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和基于Rodrigues-Frank(R-F)空间的取向差分析方法研究了双相不锈钢中过饱和铁素体(α)经1323K沉淀析出的奥氏体(γ)相的晶粒取向和界面(晶界和相界)特征分布,并利用双环动电位再活化法(DL-EPR)对不同轧制变形量的合金进行晶间腐蚀敏感性的评价。结果表明:第一,α晶粒经ε=2预先轧制变形后,γ析出相具有较强的织构,晶粒内取向差呈现以小角度晶界为主,孪晶界次之的晶界特征分布,这些晶粒与α基体的取向关系几乎均匀分布在K-S,N-W和Bain关系上。具有相同取向而未经轧制变形的α晶粒沉淀析出的γ晶粒取向基本随机分布,与基体的取向关系主要以K-S为主,但内部发生孪晶的?晶粒与基体不再满足K-S关系,约有1/4满足35°/<110>的新型取向关系。第二,随着初始固溶温度的升高,奥氏体溶解,铁素体比例增加,相界迹线与轧制方向(RD)间的夹角逐渐增大;第三,高温固溶处理的合金经不同形变量冷轧及后续退火后奥氏体析出相形貌及晶间腐蚀耐力有所差异。随着形变量的增加,铁素体和奥氏体的两相比例变化不大,奥氏体相的析出形貌由粗大魏氏组织向细小的等轴晶转变,双环电化学动电位再活化法的腐蚀结果表明,随着形变量的增加,析出的奥氏体与铁素体均匀细小分布,Cr等合金元素扩散距离缩小,界面处贫铬程度减弱,合金的晶间腐蚀敏感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