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索转抗虫基因(BtCry3A)741杨对鞘翅目昆虫的抗虫性,本研究以7个转基因株系CC70、CC71、CC31、CC11、CC22、CC84、CC53植株为检测对象,以未转基因的普通741杨为对照,从分子生物学检测、毒蛋白的表达、对鞘翅目昆虫的致死作用和不同外源基因的抗虫选择性4个方面对转抗虫基因(BtCry3A)741杨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转抗虫基因株系的扩繁和商品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PCR检测结果可知,转抗虫基因(BtCry3A)741杨7个株系和转双抗虫基因(BtCry1Ac+API)741杨的2个株系均检测到目的基因的存在。Southern杂交分析得出,Bt基因已成功整合到转抗虫基因741杨中。 通过在五月份和九月份对转抗虫基因(BtCry3A)741杨当年生枝上部、中部、下部、韧皮部和木质部进行ELISA检测的结果发现,五月份不同部位的叶片的毒蛋白的分布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律,而九月份毒蛋白含量成从高到低分布,且五月份的含量高于九月份;两个月份的木质部毒蛋白含量均高于韧皮部,且五月份的含量高于九月份。 通过抗虫性试验得出,柳蓝叶甲(Plagiodera versicolora(Laicharting))幼虫的死亡率在转基因741杨各株系间差异性很小,各株系对柳蓝叶甲幼虫的致死作用均很强;并且各转基因株系当年生枝上、中、下部叶片对幼虫的致死作用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律,幼虫的死亡率在1-2d之内均为100%。而在不同的温度下,在35℃下,各株系对柳蓝叶甲幼虫的致死作用最强;而在室温,22℃,28℃下幼虫的存活天数要多于在35℃下的存活天数,幼虫第1d的死亡率也小于在35℃下的幼虫。桑天牛(Apnona germari(Hope))幼虫体重增长均受转基因741杨枝条和木质部的一定影响,用各株系饲养的桑天牛幼虫均没有用普通741杨饲养的体重增长的快,且个体没有用普通741杨饲养的桑天牛幼虫个体大。不同株系间,桑天牛虫体重增长情况不同,存在一定差异。 通过对桑天牛成虫的室外饲养结果可以得出,桑天牛对转抗虫基因(BtCry3A)741杨的其中3个株系不作为产卵对象,其余作为产卵对象的除了CC22产卵粒数明显少于对照。通过接种以后,各株系的当年的存活率均高于对照;但到了第2a调查存活率时,转基因的各株系树体内桑天牛幼虫存活率均小于对照。 检测转不同基因杨树对昆虫的致死作用的选择性,得出转双抗虫基因(BtCry1Ac+API)741杨对柳蓝叶甲幼虫和桑天牛幼虫的生长和发育均没有影响,柳蓝叶甲可以顺利的完成一个世代;桑天牛幼虫的体重增长与用对照饲养的桑天牛幼虫体重的增长趋势相同;转抗虫基因(BtCry3A)741杨对杨扇舟蛾的生长和发育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