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抗虫基因(BtCry3A)741杨抗虫性研究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z28419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索转抗虫基因(BtCry3A)741杨对鞘翅目昆虫的抗虫性,本研究以7个转基因株系CC70、CC71、CC31、CC11、CC22、CC84、CC53植株为检测对象,以未转基因的普通741杨为对照,从分子生物学检测、毒蛋白的表达、对鞘翅目昆虫的致死作用和不同外源基因的抗虫选择性4个方面对转抗虫基因(BtCry3A)741杨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转抗虫基因株系的扩繁和商品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PCR检测结果可知,转抗虫基因(BtCry3A)741杨7个株系和转双抗虫基因(BtCry1Ac+API)741杨的2个株系均检测到目的基因的存在。Southern杂交分析得出,Bt基因已成功整合到转抗虫基因741杨中。 通过在五月份和九月份对转抗虫基因(BtCry3A)741杨当年生枝上部、中部、下部、韧皮部和木质部进行ELISA检测的结果发现,五月份不同部位的叶片的毒蛋白的分布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律,而九月份毒蛋白含量成从高到低分布,且五月份的含量高于九月份;两个月份的木质部毒蛋白含量均高于韧皮部,且五月份的含量高于九月份。 通过抗虫性试验得出,柳蓝叶甲(Plagiodera versicolora(Laicharting))幼虫的死亡率在转基因741杨各株系间差异性很小,各株系对柳蓝叶甲幼虫的致死作用均很强;并且各转基因株系当年生枝上、中、下部叶片对幼虫的致死作用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律,幼虫的死亡率在1-2d之内均为100%。而在不同的温度下,在35℃下,各株系对柳蓝叶甲幼虫的致死作用最强;而在室温,22℃,28℃下幼虫的存活天数要多于在35℃下的存活天数,幼虫第1d的死亡率也小于在35℃下的幼虫。桑天牛(Apnona germari(Hope))幼虫体重增长均受转基因741杨枝条和木质部的一定影响,用各株系饲养的桑天牛幼虫均没有用普通741杨饲养的体重增长的快,且个体没有用普通741杨饲养的桑天牛幼虫个体大。不同株系间,桑天牛虫体重增长情况不同,存在一定差异。 通过对桑天牛成虫的室外饲养结果可以得出,桑天牛对转抗虫基因(BtCry3A)741杨的其中3个株系不作为产卵对象,其余作为产卵对象的除了CC22产卵粒数明显少于对照。通过接种以后,各株系的当年的存活率均高于对照;但到了第2a调查存活率时,转基因的各株系树体内桑天牛幼虫存活率均小于对照。 检测转不同基因杨树对昆虫的致死作用的选择性,得出转双抗虫基因(BtCry1Ac+API)741杨对柳蓝叶甲幼虫和桑天牛幼虫的生长和发育均没有影响,柳蓝叶甲可以顺利的完成一个世代;桑天牛幼虫的体重增长与用对照饲养的桑天牛幼虫体重的增长趋势相同;转抗虫基因(BtCry3A)741杨对杨扇舟蛾的生长和发育没有影响。
其他文献
本论文对WEPP模型2002版进行了汉化处理,分别提取出了标准资源和非标准资源进行汉化测试,最终打包形成本论文的研究平台:汉化版的WEPP模型。  本论文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本研究以黑龙江省五营林业局丽林林场的11块标准地中293株样木数据分析描述了不同林分条件下落叶松人工林的生长发育规律,根据散点分布趋势,从经验方程中挑选拟合度最优的树
本试验选用当年生向日葵、羽衣甘蓝和三色堇种子为材料,进行超干贮藏的研究,结果表明所选草花种子均能保持较高活力水平,适合超干贮藏,进而从各个角度探究向日葵种子耐超干性的机理。 1.研究向日葵、羽衣甘蓝和三色堇种子超干及老化后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超干过程中向日葵种子发芽率变化不大,老化后,超干向日葵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与未超干的相比差异性,超干保存有利于向日葵种子活力的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