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MHz电磁辐射对NIH/3T3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影响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suyu_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机电磁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目前有关电磁辐射对健康影响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于2011年将包括手机辐射在内的电磁辐射列为人类2B类致癌物即可疑致癌物。1800MHz是目前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主要发射频率之一,是CDMA、GSM和3G手机最常占用频段。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制定手机SAR国际标准为2W/kg。本研究以对环境因素敏感的NIH/3T3细胞为受试细胞,观察1800MHz、SAR为2W/kg的电磁辐射短期和长期暴露的基本生物学效应及长期暴露对细胞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的影响。短期暴露采用SAR为2W/kg的电磁场,间断暴露(5min on/10min off)细胞。分别在暴露0.5h、1h、2h、4h、6h、8h后,检测细胞内ROS变化、DNA双链断裂和凋亡。结果显示与相应假暴露组相比,暴露组细胞内ROS水平在暴露后1h、4h、8h显著升高且在暴露后1h时ROS含量达到峰值;细胞经暴露1h、4h、8h后暴露组细胞凋亡显著增加;但暴露组细胞内DNA双链断裂点的数目没有显著性增加。长期暴露采用SAR为2W/kg的电磁场,间断暴露(5min on/10min off)细胞,每天暴露5h。暴露后检测细胞活力、周期、凋亡、Caspase3活性,进行平板克隆和软琼脂克隆观察暴露对细胞克隆生长能力的影响,并检测细胞内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变化。结果显示:暴露60天后,与假暴露组细胞相比,细胞活力下降,细胞在S期和G2/M期阻滞,凋亡增加,Caspase3活性增加。对84个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qPCR检测发现表达差异5倍以上的基因有p53(上调19.63倍)和serpinb5(上调8.57倍)。暴露138天后,与假暴露组相比,细胞活力表现为经再培养24h和48h时活力明显下降,但再培养96h、120h、144h时细胞活力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细胞在G0/G1期和G2/M期阻滞,Caspase3活性增加,凋亡增加。暴露组和假暴露组细胞均未形成软琼脂克隆但平板克隆率明显增加。qPCR检测发现表达差异5倍以上的基因有cdkn2b(下调13.6倍)和tnf(上调5.46倍);而之前表达上调的p53和serpinb5基因,本次检测则表现为下调。综上所述,短期辐射可引起NIH/3T3细胞内ROS水平升高及凋亡增加。暴露60天后,NIH/3T3细胞内p53和serpinb5基因表达显著上调,促进细胞凋亡。暴露138天后,NIH/3T3细胞内cdkn2b基因表达下调,表明细胞增殖加速;tnf特异促进癌变细胞凋亡,其表达上调提示暴露组NIH/3T3细胞可能有细胞出现恶性转化并诱导其细胞凋亡。
其他文献
<正> 政治也许是人类事务中最扑朔迷离、最令人难以琢磨的,又与每个人的利害攸关的现象之一。"政治是一个幻觉的舞台,粗心的观察者看不出它的底细。"作一个细心的观察者,把观
心理账户是人们对经济行为进行编辑、划分、归类的心理过程,对经济决策产生非理性影响。心理账户理论成果主要包含:非替代性等基本特征、心理预算规则;心理账户应用研究主要
概括介绍了阳离子杀菌剂、羧酸 (酯 )类、酰胺类、植物抗病诱导剂、异噻唑啉酮类、唑类、咪唑类、苯 (苄 )胺基嘧啶类、吡咯类、嘌呤类、卤代类、无机金属类等新型合成抗菌
<正>经过10年布局,中华书局数字化发展战略初见成效,自主研发的大型数字出版产品《中华经典古籍库》于6月10日在京举行捐赠开通仪式暨发布研讨会。研讨会上,中华书局向国家图
在对混粉电火花加工机理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混粉电火花粗加工中的加工效率和加工表面粗糙度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选择放电参数,混粉电火花加工在相近加工表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其对高职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有深远的影响。近几年来,社会逐渐步入大数据的时代,这在某种意义上,给思政教育发展创造了机遇,但同时也面临挑战,因此,在网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小城镇建设的加快,适时地开展撤并乡镇工作,科学合理地调整乡镇规模和布局,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小城镇建设,避免分散投资、重
报纸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英语作为世界最广泛的语言,在社会发展过程起着非常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英语翻译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也在与日俱增。非英语专业的翻译人才也是未来翻
作为培养和塑造良好品质道德的关键时期,农村小学的礼仪教育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农村小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开展八礼四仪教学活动,可以帮助
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天然蓝色素的研究概况,着重综述了栀子蓝、螺旋藻蓝,蓝藻蓝,甘蓝蓝及链霉蓝色素的物理化学特性,并对这些色素在原料、提取、精制、以及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