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在城市中的语言和身份认同研究已成为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等新兴和重要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价值。同时,通过研究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在城市中的语言使用和身份认同,从一个侧面了解他们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和主观心理,可为城市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选取北京昌平区A学校和顺义区B小学五年级到九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并结合深度个人访谈获得他们在京的语言使用情况、语言态度及身份认同等相关数据和资料,在此基础上,运用言语社区、社会网络、实践社区等相关理论,力求客观、深入地对他们在京的语言实践和身份认同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本文涉及的调查对象来自全国17个省、自治区,大部分出生于老家,幼年随父母来到北京。来京后他们进入了一个不同于老家的新的言语社区,对于不同的语言环境,他们在语言选择上有针对性。在外部语言环境中,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普通话作为交际工具;当回到内部语言环境中时,则更倾向于使用老家话进行交流。对这些孩子来说,在北京这个以普通话为主流的语言环境中,他们通过老家话来寻找和构建些许外地人的影子,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普通话的重要性,认为说普通话是北京身份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从言语社区理论出发,通过对其言语社区各种相互关系的考察,指出该言语社区是一个非区域性的虚拟言语社区,并对该言语社区特点及构建过程进行分析。同时运用社会网络理论描述了该言语社区中通过交流互动而结成的纽带关系对社区成员语言使用与身份构建的影响。这些孩子在该言语社区中,不停穿梭于不同语境和不同交际对象之间,通过建立相应的次言语社区不断进行语言调试和语言身份的切换,以实现自我身份的认同。语言身份构建是一个动态构建的过程,传统的言语社区理论无法完全解释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在融城过程中身份构建的动态过程,而实践社区理论则为诠释语言实践中进行身份构建的动态过程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