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石油烃厌氧降解产甲烷体系构建研究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fendy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烷烃的厌氧生物降解对于石油工业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过程的研究对于理解深层地下油藏中石油的生物降解,以及油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具有重要价值。在过去的二十年间,烷烃厌氧降解微生物以及生化途径的研究已有一定进展。在厌氧条件下,烷烃可用作唯一的碳源和能源被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利用。本文以高温油藏产出液为接种物采用富集培养的方法构建石油烃厌氧降解产甲烷体系。经过528天的驯化,体系中产出400μmol甲烷,占预测总产量的19.8%;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分析表明,体系中细菌主要属于厚壁菌门(Fimicutes)中的Coprothermobacter类型,同时还存在Thermotoga, Thermodesulfovibrio (Nitrospira), Actinobacteria, Candidate Division OP8以及具有共生产乙酸能力的Moorella thermoacetica类型的细菌;体系中的古菌主要是CO2还原型的产甲烷菌以及具有硫酸盐还原能力的Archaeoglobus sp类型的古细菌:对体系中的中间代谢产物分析表明,气体中偶尔检测到低浓度的氢气,挥发性脂肪酸中检测到甲酸和乙酸;此外,编码烷基琥珀酸盐合成酶的功能基因(assA)首次在高温条件下烷烃厌氧降解产甲烷样品中检测到。未添加烷烃的平行样品在经过528天的培养之后作为接种物,以原油为唯一碳源和能源,构建石油烃厌氧降解产甲烷体系,经过45天的延滞期后,转接添加原油的体系中开始产生甲烷,550天后甲烷的产量达到135.30μmol,是消耗石油烃(C9-C33)理论甲烷产量的14.6%,相反,在未添加原油的背景对照体系中未见有甲烷产生,表明在经过前一阶段528天的厌氧培养后,体系中不存在可被微生物厌氧转化为甲烷的碳源;此外在体系中还检测到低浓度的氢气、甲酸、乙酸和丁酸等类型的中间代谢产物,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分析表明,体系中的细菌主要是Chloroflexi, Thermotoga, Actinobacteria, Nitrospira和Firmicutes;古菌主要是嗜热的氢营养型的产甲烷菌Methanothermobacter spp和硫酸盐还原古细菌Archaeoglobus,以上结果表明石油烃可能被降解成乙酸,乙酸进一步共生氧化成氢气和二氧化碳后被转化成甲烷。本研究对象为高温油藏产出液及高温石油烃降解产甲烷体系,为认识高温油藏中的石油烃厌氧转化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功能基因的研究结果丰富了厌氧烃降解功能基因的数据库,进一步拓展了分子标记物在油藏及油污染环境的应用。
其他文献
小细胞肺癌是临床常见呼吸内科恶性肿瘤疾病之一,也是肺部恶性肿瘤疾病的常见病理类型。临床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发病率约占肺癌患者总发病率的20%,且近年来所
E1104型高压反应流出物/冷循环氢换热器,是意大利BELLELI公司的产品。规格Ф900mm×3500mm(直管长),材料(壳材)SA336FHSA213TP321。设备运行中,出现密封面破坏造成意外停车,采用粘
目的:观察消炎止痒散改为搽剂后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患者的接受程度。方法筛选2011年10月~2014年7月本院皮肤科门诊收治的湿疹患者64例,随机分成两组进行观察,两组在常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氮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的影响,评价其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
随钻油气检测技术可以对钻井过程中的地下油气情况进行实时检测和评价,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评价解释油气层。目前随钻油气分离的主要手段依靠脱气器,并利用色谱原理将钻井液体中
1987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老龄化”;2015年WHO更新了“健康老龄化”的定义,即“每个老龄个体健康轨迹逐步改善的过程”,明确指出“内在能力”和“功能发挥”是
新媒体产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理论与教学环节都比较薄弱,尤其缺乏适应新媒体课程特征的教学理论探讨。本文以新媒体产业课程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近几年新媒体产
随着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石油的消耗越来越严重。同时,化石能源的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日益增多。本文选择将二氧化碳注入衰竭油藏,既可以为二氧化碳提供有利埋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目的观察依据升降法理论为指导用纯中药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门诊患者10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用依据升降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