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NPR1基因是水杨酸诱导的系统获得性抗病(SAR)信号途径中的正调控因子,位于水杨酸(SA)信号分子的下游和病程相关蛋白基因的上游,可响应SA信号分子的处理。以新疆野生型小拟南芥为供试材料,从野生型小拟南芥中克隆出NPR1基因,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后发现:野生型小拟南芥NPR1基因mRNA转录时,长度为110bp的内含子没有被剪切,由于这段内含子的存在,对NPR1基因及下游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是否有影响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利用PCR及酶切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别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BI121::Ap.NPR1及pCambia2300::pUCCRNAiN2N3重组质粒,电击法转化根癌农杆菌GV3101,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滴花法和蘸花法分别转入野生型拟南芥和小拟南芥;经卡那霉素筛选及PCR鉴定,最终获得转基因阳性植株。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化学诱导物(SA、MeJA)处理下,不同时间段NPR1基因及其诱导的PR-1、PR-2、PR-5、PR-3、PR-4、PDF1.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同时植株再经水杨酸处理24h后,测定植株体内POD、CAT、SOD酶活。结果表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AR途径中,NPR1基因的表达量在处理后12h达到最大,PR-1、PR-2、PR-5基因的表达量分别在处理后60h,24h和12h达到最大,且高于野生型拟南芥;而对于转基因植株NPR1、PR-1、PR-2和PR-5基因的最大表达量则低于野生型植株。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SR途径中NPR1、PDF1.2、PR-3、PR-4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表明:NPR1基因的表达量在处理后12h达到最大,PDF1.2、PR-3、PR-5基因的表达量分别在处理后12h,60h和24h达到最大,且高于野生型拟南芥;而对于转基因植株NPR1、PR-3、PR-4和PDF1.2基因的最大表达量均低于野生型拟南芥。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野生型小拟南芥植株体内POD、SOD酶活较高,而CAT酶活则较低,而转基因植株酶活变化则不大。综上所述:由于野生型小拟南芥中NPR1基因mRNA转录过程中110bp内含子被保留,读码框发生改变造成其翻译被提前终止,不能诱导下游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的表达,但本研究中则测定出野生型小拟南芥SAR途径中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的表达量则高于野生型拟南芥。本研究由结果分析初步推断诱导表达下游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并不是只受NPR1基因的调控,其它相关基因可能也会诱导表达下游病程相关蛋白基因。野生型小拟南芥植株不仅通过抗病基因的表达,也可通过增强POD、SOD酶活,抑制CAT酶活来积累一定量的H2O2,从而进一步提高植株自身抗病能力。本研究进一步为野生型小拟南芥NPR1基因抗病功能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