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贝雷斯·雷诺德(Bérénice Reynaud)在研究中国纪录片的一文中指出,随着小型高清数码摄影机和非线性编辑技术的普及,在中国的纪录电影创作中,拍摄者可以独立地、方便的寻求拍摄素材。这带来一种真实电影拍摄手法,可以让中国社会的深层转变直截了当地被捕捉。在这些新技术的帮助下,直接电影得以再设计并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摄像机为拍摄者与素材的邂逅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而结构与主体的碰撞则构成了近距离型纪录片的内容。斯泰拉·布鲁兹(Stella Bruzzi)在《新纪录片——批判性导论》一书中,指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即到底是哪一部分力量主导了素材(真实性)与摄像机或导演之间的关系;她指出纪录片在传统上被视为由错综复杂的客观真实性与主观性构成的产物。从以上观点出发,我尝试解释真实性与影像之间的关系——本文着重讨论两部电影: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2008)和王兵的“铁西区”(2002)——电影中展示了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工厂中的工人的生活变迁状况。在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中,三条主线相互交织,即以第一人称角度所做的采访,虚实结合的表演,以及实地场景——以此来讲述一个口头流传的故事:在成都某地,因为要新建一座大型的购物中心,该地一家工厂不得不搬迁。在王兵的《铁西区》中,作者用一个复杂的长镜头表现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工厂处于新旧交替改革前夜的场景。更重要的是,工厂里工人的生活和家庭也面临挑战。紧贴真实电影这条主线,王兵坚持用镜头来记录工人们在过渡时期的真实生活。在王兵的这部电影中,什么是社会编码的原始题材呢?这是对摄像机存在的自然反应吗?究竟揭示了这些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真实的场景?而另一方面,在贾樟柯的电影中,他在探讨真实与戏剧的关系时,用什么来体现社会的场面调度?在分镜头中引入外在物、在同一空间下用多种方式来表现的做法,既是一种叙事手法也是一种语境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