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报道了川芎和党参的化学成分研究。从两种植物中共分离得到32个化合物,鉴定出其中24个化合物,其中两个为新化合物。第三章对野棉花地上部分醇提取物进行抗炎镇痛活性的初步评价。第四章综述了党参的化学成分和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第一章报道了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正丁醇部分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通过正相和反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分离得到9个化学成分。利用现代波谱方法结合化学方法鉴定出其中6个成分,分别为阿魏酸(1),3-(4-羟基-3-甲氧基苯基)-2-丙烯-1-醇(2),鸟嘌呤核苷(3),洋川芎内酯I(4),胡萝卜苷(5),川芎哚(6)。其中化合物2和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第二章报道了党参(Codonopsis tangshen Oliv.)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通过正相和反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分离得到23个化学成分。利用现代波谱方法结合化学方法鉴定出其中18个成分,包括两个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tangshenyne A(14)和tangshenyne B(15)。16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蒲公英萜醇乙酸酯(7),木栓酮(8),24-methylenecycloar-tan-3β-ol(9),松脂素(10),反式异松柏苷(11),紫丁香苷(12),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13),党参炔苷(16),cordifolioidyne B(17),lobetyol(18),lobetyolinin(19),9-(tetrahydropyran-2-yl)-non-trans-2,8-diene-4,6-diyn-l-ol(20),9-(tetrahydropyran-2-yl)-non-trans-8-ene-4,6-yn-l-ol(21),对羟基苯甲醛(22),蔗糖(23),5-hydroxymethyl-2-furaldehyde(24)。其中化合物10,13,20和2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第三章对野棉花地上部分醇提取物进行抗炎镇痛活性的初步评价。镇痛活性活性评价实验中高剂量、中剂量及低剂量对冰醋酸所致的小鼠疼痛性反应均具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表示存在量效关系。其中,高剂量组的抑制作用强于阳性对照药雷公藤多苷片。抗炎活性评价实验中高、中剂量组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低剂量组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第四章综述了党参的化学成分和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