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春秋后期至战国时期形成的文士阶层,在中国封建文化的传承上起着重要作用。制度层面的礼崩乐坏表现在夏商周三代王朝尊为正统的天道观的动摇、封建宗法制之嫡长子继承制的破坏、采邑制解体等方面,而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春秋时期出土的相关文物,证明礼尚未崩乐也未坏,只是西周大一统的局面产生了变化,音乐得到发展,乐教思想进一步繁荣。 春秋知识阶层的产生和兴起与礼有密切关系。士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代名词,其本义是任事者之称,同时具有学习文化知识的含义。春秋时期,王纲解纽,诸侯争霸,天道观发生动摇,社会对礼的重视空前加强。士在一系列争霸战争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春秋中晚期,社会动荡,士阶层的数量进一步扩大。经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努力,中国传统的礼进入了礼学阶段,这也标志着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诞生。作为知识阶层的“士”兴起与春秋时期,其表征有三:孔子提出了重建社会秩序的理论与方法;孔子弟子突起于鲁国政坛;学习礼乐文化知识蔚然成风。①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一生经历过求学、出仕入仕及晚年教学三个重要阶段,其思想的丰富性在中国古代的文化史上首屈一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音乐教育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在形成于春秋时期的士阶层中,是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儒家学派以其特有的音乐教育思想,推动了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之士,是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重要基石。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文士阶层角度出发,通过对士与音乐关系之研究,剖析中国古代文士阶层产生、兴起的原因及过程,勾勒其行为特征与精神风貌,探讨士与音乐关系演进的内在理路,归纳其对中国音乐及中国音乐教育的贡献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