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精确的面雨量是水资源开发和自然灾害管理的重要基础,且地形精细程度是面雨量估算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本文选取中国湿润区域典型地形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武夷山和云贵高原为研究区,采用二维经验模态分解方法(The Two-dimensional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Method,BEMD)对1km×1km空间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确的面雨量是水资源开发和自然灾害管理的重要基础,且地形精细程度是面雨量估算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本文选取中国湿润区域典型地形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武夷山和云贵高原为研究区,采用二维经验模态分解方法(The Two-dimensional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Method,BEMD)对1km×1km空间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进行地形精细程度转换,分析地形精细程度对降水的影响,并进行多级精细程度地形的面雨量模型构建,探讨不同地形条件下,地形精细程度对面雨量模型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将BEMD算法应用于多级精细程度地形转换,可遵循地形综合“保主去次”的宗旨,得到精细程度逐渐下降,地形综合程度逐渐提高,地表粗糙度逐渐下降的5级地形r1-r5。r5地形平滑度较高,在r5地形后,没有继续下推的必要性。(2)地形精细程度对降水相关因子的计算存在影响:不同研究区降水主导方位(Prevail Precipitation Dirction,PPD)的变化不同。随着地形精细程度的降低,武夷山PPD的空间“杂乱”性先减弱再增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PPD的空间“杂乱”性则逐渐减弱。迎背风坡降水差异显著性达到最大时所对应的地形精细程度不同,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域为r2,武夷山为r4,云贵高原为r3。(3)包含原始DEM在内的6级精细程度地形下,面雨量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地形综合程度过低,精细地形数据会增加模型噪声;地形精细程度过低,则模型中的地形参数与降水相关性强度较弱,均会降低模型精度。因此,需选择最适宜的精细程度地形进行面雨量建模,以达到最高估算精度。(4)不同子研究区,最优面雨量估算模型所对应的地形精细程度存在差异:四川盆地最佳地形为r2,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域为r3,云贵高原区域为r1,武夷山区域为原始DEM。前三个子研究区最优模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94、0.95、0.91,相较于原始DEM面雨量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提高了0.06、0.07、0.03。
其他文献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为引导资金向绿色行业投入,近年来,各类绿色指数相继发布。这些指数从多角度反映了绿色市场走势,也给投资者提供了多元化的业绩比较基准,可以说,其成为了理论上的风向标。而由于我国绿色指数起步较晚,相关实证分析较少,故其对市场实际产生的影响有待验证。本文的研究分两个部分展开。首先,第一部分以2017-2019年绿色领先类公司股票数据为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绿色指数发布后样本公
目前我国存在着大量20世纪80—90年代建成的既有住区,同时曾经富有活力的住区公共生活正在慢慢萎缩,尤其是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宅间生活正逐渐被遗忘。既有住区的公共空间存在着使用不平衡的现象,宅间公共空间虽然占有较大的面积但是其使用量却远远低于集中的公共活动场地。宅间公共空间面临着被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侵占、公共设施老旧、无障碍设计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其使用质量下降,进而与居民使用需求形成了矛盾,最
木质材料作为雕塑艺术的一种载体,在其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及观念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不同题材的选择会赋予不同的意义。在凿开木头会发现,不同的木质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时期的艺术家使用不同的技艺,采用不同的创作方法,就会给木雕带来不同的感觉和不同的寓意。这一切不同所带来的木雕的美,就是木雕的魅力所在,也是研究木雕艺术的意义所在。撰写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木雕发展进程中题材上的创新形式,以及当下木
世界各地的陶艺家历经一个世纪的努力,终于打开了现代陶艺的多元格局。世纪之交,大批学者对“现代性”的批判性反思,促使现代陶艺转型为当代陶艺。当代陶艺与当代艺术密切相关,只有反映出各自的当代性才名副其实,仅凭其是当下产出和展出是不成立的。关于“当代性”的思考成为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笔者首先梳理了当代性的五个特点,带着这个思考重新考证当代陶艺,试图在国内外当代陶艺中去寻找“当代性”的踪迹,最终将论点锁定在
近年来,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传统村落提升当地经济、改善人居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因此具有鲜明地域文化色彩和乡土景观特色的传统村落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怎样保持原真性,避免景观同质化、产业低质量发展现象的发生更加引人关注。如何使传统村落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更好地融合是美丽乡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传统村落景观设计与乡村旅游开发角度,剖析传统村落的具体功能空间、资源类型,从乡村旅游视角研究牧笛溪传
恶意串通行为无效规范因为条文内涵、构成要件、适用范围上的模糊性,一直以来都遭受了不少的质疑与诟病,主张废除者不在少数。原先《民法通则》与《合同法》的规定因为条文内容确实过于简单,遭受疑诟无可厚非,然而,《民法总则》第154条对恶意串通行为规范作出了一定的补充与完善,但仍然存在不少疑难问题与学术争端。本文通过对恶意串通相关条文的分析,探讨理论界的观点分歧,结合我国的审判实务情况,对《民法总则》第15
棚户区改造是城镇化进程中的攻坚难题,也是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如何让低矮拥挤的棚户区焕发活力,关系到广大棚户区居民的切身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棚改,事关千千万万群众安居乐业。我们的城市不能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脏乱差的棚户区。政府作为棚户区改造中的第一责任人,要发挥好主导作用,统筹做好规划、政策制定、房屋拆迀、安置房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等社会管理工作,使各方利益达到互利共赢,那么,政府如何发挥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承接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特别是东部地区受政策优惠、地理区位、禀赋优势、历史积淀和人口红利的影响,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升级,要素价格显著上涨。但同时也出现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投资回报率下降等问题,使得东部地区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一些丧失竞争力的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也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带来历史机遇,而产业转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是补充耕地占补平衡、保障农业生产、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重要举措。科学的对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合理安排开发结构,为土地利用规划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提供保障。文章学习国外土地评价的相关研究,梳理国内耕地后备资源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研究区域,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稀缺理论、生态安全性理论的指导下,选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襄汾县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根据各评价指
网络理政的目的是在政府行为与公众诉求之间达成必要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也是实现民主参与的本质要求。在网络理政的过程中,政府的主导性作用是其能够有效运行的关键。政府的主导型作用体现在网络理政的平台建构、制度安排、服务反馈、公民引导等各个方面,任何一环的缺失都会对于网络理政的有效性构成影响进而导致网络理政流于形式。因此,网络理政建构更加强调政府的主体性责任,发挥网络渠道的优势,通过与网民对话的方式了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