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它的内涵及其丰富,既是融健身养生、技击护身、艺术欣赏于一体的中国功夫,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太极拳主要通过古老的太极拳拳论和练习者结合自身练习体悟进行口传身授的传播,在拳理传播过程中只有描述性的语言而量化的客观的评价指标较少,使博大精深的太极拳及其理论不能够广泛传播。因此要使太极拳及其经典理论广泛传播,必须结合现代研究手段与方法使其量化标准化。本文研究采用Vicon光学捕捉系统与Muscle Tesier ME-6000便携式8导肌电仪对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三个经典动作——金刚捣碓、六封四闭、掩手肱锤重心在垂直轴上的变化、左右肩关节角度在X轴上的变化、左右髋关节角度在X轴上的变化以及三个动作的表面肌电进行测试及相关指标分析与研究,为抽象的太极拳拳理提供科学支持、为太极拳教学及其广泛传播提供数据支持。研究结论:1.三个动作的重心变化有起落变化,但从整体来看数值都是在一个相近的重心水平上下波动,说明拳理要求的“立如平秤”是泛指重心要保持相对的平稳,而不是绝对的平如秤。2.左右两侧肩关节角度的变化体现了拳论“前发后塌,左发右塌”、“开合虚实,即为拳经”的拳理特点;两肘的变化特点体现了有上有下,对拉拔长、前去之中必有后撑的拳理特点。3.左右两侧髋关节角度变化,体现了太极拳对称协调的特点;两侧髋关节角度变化在时间上有时连绵平缓,有时快速变大或变小,体现了陈氏太极拳快慢相间,节奏鲜明的特点;两膝关节角度的变化体现了虚实协调的拳理特点。4.三个动作的肌肉发力顺序都是由腿部开始的,而且右侧腓肠肌、右侧股二头肌、右侧股直肌在各个动作中积分肌电值相对较大,贡献率也较大,右侧腿在动作练习以及动作发力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5.金刚捣碓肌肉发力顺序可以看出右侧腿肌肉首先激活发力,然后是左侧腿肌肉激活发力,经过腹直肌激活后上肢三角肌、肱桡肌激活,整个动作肌肉激活发力过程中由下到上,体现了“劲起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达于四肢”的拳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