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斑前膜(epiretinal membranes)是由视网膜黄斑区内表面增生而形成的纤维无血管的细胞性增殖膜,其致病因素多种多样。总体来说,根据病因可将黄斑前膜分为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epiretinal membrane,IERM)和继发性黄斑前膜(secondary epiretinal membrane)。特发性黄斑前膜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中心视力降低,视物变形等。这些症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玻璃体手术剥除黄斑前膜是治疗黄斑前膜的唯一手段,术后患者视力可恢复至一定水平。但是,黄斑前膜的治疗还有多问题无法解决,如:患者手术时机如何选择、术后黄斑结构为何难以恢复至正常、哪些术前因素会影响术后视力的恢复、是否有更好的方法能进一步改善黄斑的结构与功能等。目的本课题拟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玻璃体手术治疗前后视网膜黄斑区结构及视功能的变化关系,寻找影响黄斑区结构及视功能恢复的因素,评价黄斑区结构变化与视功能预后的关系,然后通过随机双盲对照性研究探讨玻璃体手术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行玻璃体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测量患者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并分析BCVA、CFT与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之间的相关性。根据椭圆体区(Ellipsoid Zone,EZ)是否缺损将患者分为两组,测量EZ缺损长度,比较两组之间的BCVA、CFT和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的差异。第二部分: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试验,将我院诊断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分为2组,联合治疗组行玻璃体手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黄斑前膜,对照组行玻璃体手术剥除黄斑前膜,分析2组患者术后1、3、6月视力变化值及CMT减少值,以及2组患者术后6月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的变化情况。结果第一部分:(1)患者接受玻璃体手术后黄斑区水肿减轻,BCVA提高至(0.45±0.26),CFT减少至(334.5±69.5)um。(2)术前BCVA与术前黄斑区平均厚度相关(r=0.433,P=0.007);术后BCVA与术后CFT相关(r=0.363,P=0.025);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黄斑区平均厚度减少值与术后视力提升值呈正相关(r=0.459,P=0.04;r=0.445,P=0.005)。(3)椭圆体区连续组术后BCVA(0.35±0.25)优于椭圆体区不连续组(0.59±0.23,P=0.005)。第二部分:(1)术后1月、3月、6月,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视力变化值及CFT减少值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术后6月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mf-ERG中心一环的b波幅值变化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测定CFT可用于评价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应在椭圆体区出现缺损前进行手术治疗。玻璃体手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与常规玻璃体手术剥除黄斑前膜相比,在减轻特发性黄斑前膜术后黄斑水肿、提高术后视功能上无明显促进作用。